【中图法分类号】 D09 一 19世纪进入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向各个领域胜利进军的时代。近代科学在描述、解释和改造世界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以致于人们将近代科学以及近代科学方法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与此相应,在哲学领域中,诞生了一种标榜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彻底决裂的实证哲学。法国哲学家孔德即是这种实证哲学的著名代表。他首先明确地将近代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把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对立起来,主张用实证科学代替形而上学,认为实证方法是发现存在于现象之间一般关系的唯一途径。他说,自然科学的显著进步令人想到,科学方法是一切领域要遵循的方法。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做到。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只有实证知识才能成功地运用到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去。凡是没有把握这种知识的地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模仿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来取得这种知识。孔德根据这种实证哲学观建立了其实证社会学体系,并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但与社会学相比,这种影响毕竟姗姗来迟。尽管至少从霍布斯时代以来,有一些政治学家就试图用实证方法(“科学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但真正在政治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科学主义潮流,则是二战以后的事情。二战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学家打着政治学科学化的旗号,系统地开始了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他们认为,“以前的政治科学并没有提供可靠的政治知识。许多政治学家在战争期间参与了决策,当他们必须利用现存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的知识时发现了这一点”(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因此,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如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制度的方法以及法律的方法,都有进行重新检讨的必要。要得到关于社会政治现象的真实知识,必须将政治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从可观察的事实和经验出发,形成并证实概念和涵盖性定律,发展系统的理论,最后做出解释和预测。只有这样,政治学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 可见,政治学研究中的实证模式,实际上是近代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反映,它试图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置到对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来,从而建立起所谓科学的政治学。这实际上是由于时代对科学的提倡以及对自然科学近乎神话式的信仰所造成的,也与实证主义方法论自身所蕴含的科学性密不可分。 二 实证模式是二战以来“政治学中最流行的方法论模式”(注:〔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竺乾威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2页。)。 坚持这一模式的人的基本方法论前提是否认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社会政治现象是可以类比于自然现象的,像自然界一样,它的运行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对于这些规律可以使用和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来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时,应当遵循以下规范: 1.政治学应当只研究事实问题,而不应当是研究价值问题。“科学关心的是是的问题,不是应该的问题;是经验的问题,不是规范的问题”(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 郑永年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因为事实问题是可以观察和验证的,因而是可以认识的,而价值问题,也即应该的问题,则无法观察和验证,任何数量的经验证据都不能证明或推翻一个价值判断,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因而它们不能成为建立在观察和经验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应当以实实在在的政治事实为研究对象,规范问题或价值问题则应留给政治哲学来研究。 2.确信任何政治现象(事实)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没有凭空产生的政治现象,政治学的任务或使命就是发现政治现象赖以产生的原因,解释政治现象为什么存在或发生。坚持实证模式的政治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要得到关于世界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客观的政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就是政治学家所应当追寻的。 3.对政治现象的这种因果解释必须建立在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的经验证据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是科学研究都必须从事实中归纳出一些一般定律,而后再由一般定律演绎到对特殊事实的预测。科学的政治学研究应当通过现象的初步探索,并借助现存的理论体系和政治学家的思维加工,提出有关政治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说或假设,然后运用系统可靠的方法收集大量经验材料,用经验材料验证假说。如果通过经验验证,假说被确认是真的,则经验的证实使假说具有可接受性。当然,支持假说可接受性的还有逻辑的丰富性、可扩展性、因果性等等,但这些原则都要以经验验证为基础。 4.在对政治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遵循“价值祛除”原则。也就是说研究政治现象时,研究者不能受个人的主观偏好和价值判断左右,应当以经验证据为依据,做出客观陈述和判断。主张“价值祛除”原则的人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在没有偏见与成见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求得;而欲使政治学能对人类的福祉产生贡献,必须使它们成为一门由真正的知识组成的学科”(注:〔台湾〕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三民书局印行,第81页。)。他们还认为,如果政治学研究不以“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为准则,则势必使政治学成为权势的附庸或不同价值、不同利益者的工具,从而失去政治学的科学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每一位研究政治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利益、感情、癖好和价值依附,因而他不可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因此,政治学家要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主观互证”来识别和祛除价值。主观互证的意义是:“一位科学家能够理解和评价另一位科学家的方法,并且能够作同样的观察,以检验科学事实的有效性。”(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页。)主观互证只要求提出的科学事实都能够公开让人们检验,而且用于达到这些事实的程序要得到明确而充分的描述,以便能够重复。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研究者个人价值判断和癖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