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青年一代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冲撞,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加紧从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学生进行影响和渗透。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就更需要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近些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如何克服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高校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议论较多、深感棘手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以粗浅分析和探讨。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如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被教育者所产生的一种排斥、抵触、抗拒情绪的心理过程。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对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采取冷漠的、排斥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他来讲似乎都成了阴性条件的刺激物,视觉器官、听觉器官一接触这些内容总会引起他拒绝、排斥、抗拒的反应。其实,当他抵制这些教育时,并不真正知道这些理论、这些教育对自己是有益还是无益,而是盲目产生的一种抵触心理。在“两课”课堂上,不少学生是在做其他课的作业;政治理论课堂上,不点名就会有不少无故旷课的学生,这些现象都属逆反心理一概排斥的对立性表现。 2.对正面宣传怀疑多于信任,宣扬好的、向上的,他说这是“宣传”,是“大道理”,把它和欺骗划等号。热衷于听外台广播、听小道消息,而且一听就信,一信就传。赞扬成绩他无话可说,揭露阴暗面他滔滔不绝。积极向上的,再美的诗歌散文他记不住,消极方面的顺口溜背得滚瓜烂熟。对社会、学校、班级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对集体活动不配合、不响应、不参与,缺乏热情,这是一种情感偏斜的逆反心理。 3.自以为“看破红尘”,清高傲慢,孤芳自赏,内心世界极其封闭,对来自外界的教育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和抗药性。明明知道你讲的有道理,可他还是拒绝接受;也知道自己错了,但非要拧着劲、对着干。对一切事物都抱着无所谓的冷漠、麻木态度,性格孤僻,思维停滞,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这种情绪在遭受过挫折的青年学生中表现多些。 4.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习惯地、不自觉地也并无恶意地采取否定,甚至是“鄙夷”的态度,对先进人物的行为总要进行主观臆断地错误理解,认为他们是图表扬、“捞资本”,对他们抱有成见,要求苛刻,乃至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故意捣乱帮倒忙,致使有些各方面表现先进的学生,不愿让班级和学校宣扬,宣扬越多,先进人物越孤立。 从对上述表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逻辑思维的紊乱,而且影响和挫伤政工干部队伍和“两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虽然从总体上说,在青年学生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层面并不大,但当个别人产生逆反心理后,在非常态的自我表现意识的驱使下,便自然萌发一种寻求别人支持的强烈欲望,并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以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消极因素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由于其论据多为人们所熟知并且憎恶的客观事实,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一些青年学生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也人云亦云地同他们站在一起,形成一个逆反群体。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虽仅仅是少数人,但这种心理所产生的离心力,会在相当程度上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增加难度。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逆反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它的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1.生理、心理因素。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作过不少可贵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说:“青年自己安排生活的迫切愿望——决定要穿什么,要去哪里,要从事什么活动,要采纳什么社会准则等——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所习惯的既定的权威作用相违背。”我国的青年学生大多数是在父母的监护下长大的,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开家庭后,好胜好强的心理特征使一些青年处处想表现具有独立的是非观、价值观,而实际上由于他们社会实践不足,对社会了解甚少,因此缺乏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独立进行是非评价的实际能力。为了满足好胜好强心理的需要,往往在讨论问题、进行争论时,并不是考虑论题本身,而是十分注意发言效果,以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为荣,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发表与教育者的观念相抵触的、自认为标新立异的所谓独到见解,以求一鸣惊人,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和重视。有时候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事后仔细聊聊,原来他自己也并不相信这种观点。所以,青年期好胜、好强、好奇、好变、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着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