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3)03-0165-04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高素质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认识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属性,科学彰显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取向,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建设人才,推动“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树立”的需要,同时对于进一步丰富高校德育内涵,更好地体现新时期高校德育面对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精神和风格,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德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对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对社会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道德素质之间关系的建构”[2]。当今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质;重视生态社会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道德素质之间关系的建构,是德育的本质要求体现。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缺乏从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角度认真考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已有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高校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及时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之中,这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 基于当前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挑战,以及对近现代西方工业化发展教训的深刻反思,“生态道德在今天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社会维度的凸现,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3]。受时代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德育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在一定意义上,这是造成传统德育未能有效回应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认识根源。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使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4]。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纳入整个道德调整领域,进而还原“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讲,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拓展了德育视域,是对传统“人际德育”的丰富和超越,理应成为高校德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高校德育必须转变观念,将其内容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态自然领域,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发挥其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社会关系”的实质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在这种双重的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的”[5]。可见,包括人、社会、自然等在内的一切关系的和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构成性意义,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既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不仅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丰富了高校德育内涵,有助于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属性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属性,充分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内在价值和理想追求。 1.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和谐属性。和谐表现为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和谐”一直为德育的内在追求。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其中“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6]。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只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觉做到与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其自身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服务社会,完善自我,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彰显着高校德育的和谐属性。 2.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价值属性。必须看到,“今天危及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相反,追根寻源,它们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而今,价值理性的贫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继续回避价值理性,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引出困境,其结果必将是‘文明史’将因‘无明’而告终”[7]。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引导学生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生态价值观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他们通过增强价值理性而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进行合理建构或科学筹划,以自觉担当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可见,加强生态价值观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发展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生命价值,正确追求生命价值实现,既体现着高校德育价值属性的要求,也是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