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22)06-0059-06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至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经过60多年的演进与发展,人工智能已全方位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向人工智能的数字人文研究也日渐成为热点,并引起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随着人工智能的数字人文学术研究日益凸显,与人工智能交叉的新型学科“智能社会”也呼之欲出。[1]那么,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否有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过程?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或者将二者的互动关系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而对诸如学科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框架等进行多重维度审视?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一种怎样的数字形态和育人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刚性的制度规则、柔性的内部张力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内部再造和有效资源调配,以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概念的约束与突破:人工智能相关概念概述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走进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场景,参与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塑。因此,研究人工智能介入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责无旁贷。 1.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形态。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智能,是指由人工设计的装置,且这种装置具有通过人工设计的算法和由人工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数据学习形成自主感知、认知和决策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互联网、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的逐次递升、渐进演变的过程。可以说互联网实现了不同要素的强链接,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连接,拓展了新空间;大数据通过实体世界向数字环境的投射和转化,获取不同数据轨迹;而人工智能则是基于大数据流的全面分析,依靠人工智能核心要素(大数据、算法、计算力),对海量数据流进行聚合和算法创新,以快速、稳定、精确的方式赋能。如果说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技术,那么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质就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这一关系维度的审视是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而要诠释这一关系必须厘清嵌入、关系等相关概念。 第二,关于嵌入性概念与关系维度界说。嵌入概念源于波兰尼的《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经格兰诺维特的“关系嵌入”“结构嵌入”“政治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的延展,嵌入理论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随着嵌入模型概念的提出,嵌入这一概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蕴,以嵌入性来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制衡性成为共识。[2]互联网的出现制造了身体缺场,使人们越来越置身于脱域的社会关系中。[3]嵌入意味着打破隔离与对立,以一种生产、建构和互动的关系存在,是“某一事物进入另一个事物之中的过程和状态”。[4]因此,嵌入是一种关系视角,更是一个开放的、以关联性为主的研究框架。考察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是对嵌入及其内在的关系作出阐释,是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尝试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和互动性。因此,嵌入是一种关系视角,它推动了建立一个开放的、以探求关联性为主的研究框架。[5]关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任何人都处于各种联结与关系中。这种联结是在简单与复杂、线性与非线性、常态与异态、渐变与突变、演变与转化中展开的。它不是单向的技术进步与升级,而是双向乃至整体式的认知提升和观念转变。[6]因此,对关系和联结的追问十分重要。 第三,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共同铸造全新的关系网。当智能技术嵌入具体的、持续的社会关系中时,这种嵌入具有渗透、植入、嵌套的意蕴。我们可以凭借智能算法精准地跟踪与记录人类真实的思想活动、行为轨迹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反馈,并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痕迹转化为被存储、被分析、被运算的数据。然后利用智能算法,进行深入细微的分众,使人们按照社会行动网络中最有效、最便捷、最稳定的原则安排行动,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品质化、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因此,对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究旨在追寻其要素之间的彼此互动、交互融合,并跟踪非线性轨迹,确立其研究边界,建构理论解释框架。 2.探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和互嵌的意义与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各种微空间将喜好、观念、选择等细化为一个个精微的App,成为难以预测与统计的隐形空间。人们在智能时代语境中开展交往与互动时,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往。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空前复杂化。揭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嵌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复杂场域。 第一,借助人工智能嵌入连接碎片化空间,廓清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复杂场域。当我们使用场域的时候,时时叠加着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而且几乎模糊了其边界。随着智能技术对碎片化的虚实空间进行重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重新聚合生成虚实并存的社区,且虚实场域因彼此密切互动与相互交织而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以往的虚实界限逐渐模糊,各种微空间重构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实现了功能上的细化。[7]智能技术通过对碎片化空间的连接与整合,不断拓展自身的边界,推进虚实结合与互补。因此,人工智能的嵌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使其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式地吸收与转化的同时,也受智能变革的双向滋养与建构,进而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功能互补、利益相连的崭新格局,推进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第二,探索建立与人工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下人工智能几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方面面,这对学科理论的传统解释框架形成巨大挑战,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面向且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学科重建。[8]这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智能时代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以联系性、动态性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和互动的问题。它包含着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经历着从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海量数据追踪和获取,到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分析与提纯进而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流分析,全面了解不同网络社会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舆论舆情走向,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主观判断缺乏定量分析的局限。尤其是大数据所提供的全样本替代抽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与精准思政研究,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智能化与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引导规约人工智能发展,使立德树人蕴含在人工智能的开发与运用中,并将关系维度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