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学习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都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主导思想和主体价值观起凝聚作用,形不成一种共同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规范,那么,全社会就缺乏一种凝聚力,严重的就会是一盘散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动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这些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共同的理想凝聚人,用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则规范人,从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江金权文)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者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问题,它指导着一个人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使用。这种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来说十分重要。无论你有多大本事、有什么本事,都必须考虑一个为谁谋利益,如何去谋取利益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也受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教育、文化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支配并传播这种理想和价值观的。科学本身是无阶级性的,但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人则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支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江金权文)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科学文化知识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自觉的纪律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谈不上建设共产主义了。(《学术交流》1996年第5期刘梅文)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解决知识技能问题,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进行服务和谋取利益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又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依靠教育的基础作用、科学对真理的探索作用和文化的涵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顺应历史发展的理想信念。(《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提高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列宁对文化有两句名言:一句是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一句是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这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轻视文化是完全错误的。没有文化只能意味着愚昧,而且只能“站在政治之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的培养和提高都会受到局限。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风尚的树立所遇到的困难,除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外,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百人拥有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印度,文盲和半文盲还占人口四分之一。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水准和道德水准,必须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当今之世,处于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确如恩格斯曾经预言的那样“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有人估算自然科学中百分之九十的知识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积累起来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极大地振奋起全民族学文化、“追科学”、求新知的热情。我们只有拥有高文化、强智力结构的一代,在科学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我们中华民族才可能真正自立于民族之林。(《学术交流》1996年第5期 刘梅文) 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思想道德建设好比建造和使用方向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好比建造和使用发动机,两者同样重要,在实际发展中不可偏废。(《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