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诞生,在排除各种风险与困扰中发展,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过程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够立于学科之林,能被社会认同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实际面向。认真回顾、总结它的发展过程,积极正视、研究它所面临的发展性课题,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发展与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分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总的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发展速度同我国社会发展一样,也是跨越式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体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阶段、分支学科发展阶段、综合深化发展阶段。 在学科主体确立阶段,主要是探索学科主体理论框架与学科基本理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确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与主干课程,编写出版了主干课程教材——《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些主干课程与教材,经过几次修改与充实,不断完善、提高,经实践检验是有生命力的。 在分支学科发展阶段,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延伸,形成了几种类型的分支学科:理论观念方面的分支学科的教材主要有:《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这些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扩展,在理论上几乎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上借鉴了多门相关学科的资料,在实践上始终围绕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展开,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教育方法方面分支学科的教材主要有:《青年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这些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具体化,围绕教育对象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主要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教材围绕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与视野。 综合深化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批准之后的几年。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教育者学习、研究等途径,向理论教育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教育的扩展、渗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带动并促进了各种内容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各种途径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同时,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家相结合,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领域与研究成果,如以弘扬、开发我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人格发展理论与方法;以探讨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为基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等。扩展渗透与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普及与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 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面临着困境与曲折。困境与曲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虽然已经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仍然有人以国外没有这一学科而质疑其科学性,偏向于用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引进学科,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这种认识,带有某些纯学科研究倾向。引进、借鉴是必要的,替代是不可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公民宗教”等政治思想教育学科理论,何以引进呢?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进与借鉴,忽视中国特色,就会在事实上排斥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还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有些滞后,其有效性面临挑战。这一困境既与社会发展速度快有关,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不够有关,还与人们过分追求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备性有关。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的认识不同,存在不同的侧重取向:一是课程取向,也可称之为理论取向,是一种传统取向。该取向把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学科,这一学科的功能就是以理服人,只要把理论讲授清楚了、彻底了,就是科学。这一取向实际上是理论为本的取向,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权威性,对教育对象、实际发展、教育方法注意与研究不够,难免脱离实际,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在科学化与学科化,也都在复杂化与综合化,只注重课程的理论内容,忽视理论与社会和教育对象的综合研究,即忽视理论的转化性与价值性,教育是难有实效的。二是知识取向,也可称之为中性取向。这一取向受国外高校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影响,认为直接讲授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思想观点效果不好,主张淡化政治内容,通过开设较多知识性课程,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这一取向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取向,价值取向比较模糊,比较注重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排斥在知识之外,有时为了追求教育效果,常常以学生为主选择教育内容,表现出“教育市场化”倾向。三是实用取向,也可称之为工具取向。这一取向重在教育实用上下工夫,对教育的规律性、学科的学理性重视不够,认为教育效果不好,主要是方法不科学。为了解决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往往对社会上比较有效和流行的方法,如管理方法、心理方法、文化方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和研究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