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情感的本质和特征 情感是个性的基本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于客体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就成为主体与其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媒介,具有极明显的选择性和价值方向性,是主体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价值客体是情感的源泉,价值客体有多复杂,情感就有多复杂,“价值与情感是一一对应关系:情感所反映的事物必定是价值,价值的主观形式必定是情感”[1]。从本质上讲,情感就是主体对利益关系或价值关系的一种体验或主观反映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阶级社会中的个人、群体、利益集团,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必然选择或倾向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形成不同的政治观点,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正是政治社会中的主体的基本素质,是主体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信仰的偏好,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主体性因素。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政治参与,其极端的表现是政治激情或政治冷漠,其实质是由利益矛盾、冲突及其协调整合过程所引起的人们对政治系统的态度化理解。 政治情感作为人类情感在政治领域的存在方式,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复杂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需要,导致利益矛盾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矛盾和冲突的协调整合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使其展现为扑朔迷离、迂回曲折的特点。反映到人的身上,就表现为主体情感的异常复杂性。借用复杂性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将情感的复杂性概括为情感的系统复杂性、非线性复杂性、自组织复杂性、随机复杂性等,这些复杂性通过主体政治实践的整合,在个体身上还表现出程度的复杂性、效果的复杂性[3]。例如从情感形式的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个人情感、直接人际情感、相关人际情感。个人情感目标指向自己,具体表现为惊喜(狂喜)、痛惜、恐惧、庆幸、欢欣、失望(绝望)、悲哀、释重八种;直接人际情感目标指向他人,表现为热爱、仇恨、愤怒、感激四类;相关人际情感侧重于情感之间的认同与排斥,表现为欣慰、怜惜、嫉妒、快意四类[4]。有学者从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的不同角度,将情感状态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还有人从程度上将情感分为心境、激情、应急,并指称激情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些复杂的分类尽管十分细致,但总还是使人们对情感有一种十分模糊和不可捉摸之感,再加上政治情感深受政治经济规律的制约、民族文化的熏染和其它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从而空前增加了其复杂性。 第二,政治情感的价值性。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变革都是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作为政治系统中的个人或群体无不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对政治体系、尤其是政治信念系统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从而展现为政治情感的价值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又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展现出不同的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指向,并导致政治价值和政治情感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只有对那些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政治价值表现出强大的激情,才能获得历史的合理性和持久的动力,否则就会因与历史规律背道而驰,阻碍政治社会的发展而被批判、被淘汰。 第三,政治情感具有流动易变性。情感受个性生理机制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丰富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也是循序渐进的、终身的,从而一个人政治信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由于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或者一次偶然的变故,使得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情感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再加上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失误,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泛滥,理想缺失、价值混乱,就会使人们在情感上、尤其是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无所适从、流动易变。此外政治情感还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情感的形式与发展的时滞性、情感反映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情感演变的异化性等方面[5]。情感在外表上还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但绝大多数情感都受其内在价值的支配,因而纯粹的非理性情感是极少见的,它总是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通过影响其他因素的倾向、强度而起作用。正是这种情绪化的作用形式才展现出非理性的假象。 二、政治情感的活动机制及其对政治教育和接受的影响 政治利益——政治情感——政治观,是政治情感的一般活动机制。当然政治情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或起决定作用的介体。它只不过是政治态度或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层形态。从情感到政治观,中间还要经过大量中间介体的转化。政治情感就象是一团雾,弥散在政治教育和政治接受诸环节之中,影响着政治观教育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对政治信息的接受选择发挥“有色眼镜”的过滤作用和酶一样的激发强化作用。斯通将政治情感作为个性社会心理的基本要素,政治情感具有内倾和外倾两种根本指向,他认为政治教育应注重引导人们情感内倾转向情感外倾[6]。政治教育客体情感的这种倾向性,有的源于经验,有的源于初始印象,直观性强。但这种原初情感会影响到接受客体对政治价值观的理解和选择,主要表现为接受客体在情感驱使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本能地选择与自己情感相一致的政治信仰,而排斥、忽略、回避不一致的政治信仰。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影响到政治信仰的稳定性,从而使政治教育和接受表现出随机性的情感色彩。有的源于理性展现出情感的深刻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有的则源于传统和宗教,而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的冲突、不同教派的冲突和种族冲突等等。对传统保守一面的情感越深,则国家的现代化阻力越大,步伐越艰难,而非理性的宗教情怀已经和正在世界的不同区域造成许多人道性灾难,影响到相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总之在方向性上,政治情感总是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向上,对主流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强化或消解、否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依靠因理智的清醒而选择某种政治信仰系统,而是通过一系列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自己政治利益的观照。因而政治情感在积极的意义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消极的意义上起着“硫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