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1)9-0010-0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聚焦师德师风的根本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呈现出完整的内容结构,彰显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和现实考量,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师德思想的价值立场,在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的丰厚滋养和习近平独特的人生体认中孕育成熟,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师德思想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引领着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向。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出发,提出了丰富的师德思想,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明白,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这一切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1]249这明确了教师要将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内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2]177他还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3]8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226并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总体而言,这些师德思想始终把教师的政治素养视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命线,框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意涵与价值立场,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根基和起点。 (二)文化承继: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的智慧汲取 “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确保“大国良师”德行并重、修身育人的“文化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为师之道”,确定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示范作用,倡导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导向。中华传统师道精神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激活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民族禀赋,积极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焕新发展,实现以“传统之师道”涵养“时代之师德”的动态跃迁,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提供智慧宝库与精神滋养。习近平多次指出,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阐明了“经师”与“人师”的辩证关系,并指出“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思想作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养成的源头活水,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掌握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的方法与智慧,这些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思想的尊重、继承和发扬。 (三)战略考量:新时代世情国情教情的深刻洞察 时代赋予责任,责任体现使命。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培养靠一流的教育,靠一流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格局变革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才的战略意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凸显,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者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与此同时,各种敌对势力从未停止与我们党争夺青少年,争夺人心。他们妄图从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打开缺口,颠覆中国、搞乱中国。师德师风是确保教师“为谁培养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基于此,习近平提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6]“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6]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新时代世情国情教情的战略思考和全局把握,更彰显出新时代教师的重大使命和职业价值。 (四)困境促逼:师德师风现实问题的强烈呼唤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7]235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师德师风建设绝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口号或者道德伦理层面,更需要着眼于新问题,根植于广大教师的新期待,立足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实践。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遵纪守法、自尊自励,以特有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成效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与此同时,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也存在问题,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模糊,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进取意识较差,极个别的甚至出现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是学校体制原因、教师主观原因等“微观因素”造成的,也是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宏观因素”造成的。因此,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切实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更要建立“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基本保障,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师地位,发掘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持续动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深化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为此,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对师德师风的突出问题予以回应,清晰刻画了“好老师”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