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2-0084-04 科技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高校则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摇篮。近些年来,高校每年要向社会输送800多万毕业生,其中硕士60多万人,博士约6万人。在这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中,有不少毕业生,特别是其中学历层次较高的一部分人中,有不少进入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或留校从事科研工作,加入了科技创新事业的行列。这些毕业生能够献身科技事业并有所作为,与高校的培养教育息息相关。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培养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是引育大学生献身科技事业的重要基石。本文将对科学家精神的引育功能作详细探讨。 一、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爱国精神引领学生立志报国与服务人民 爱国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体现在科学事业人才培养领域,爱国精神是引领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和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的精神动力。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大有作为的,往往是其内在志向。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会树立起坚定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在志向和目标的驱使下激发自己潜在的能量,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产生巨大的前进愿望,取得超越自己预期的丰功伟业。一个科技工作者有了远大的志向,特别是树立了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理想,就会衍生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心,继而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有学者研究了我国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功秘诀,结果表明,这25位获奖者在他们的奋斗历程中都树立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其志向和目标直接或间接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相关。[1]钱学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他拥有了“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2],才激发了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在极其艰难的客观条件下依然取得了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突破了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为中国航天事业立足世界之林做出卓越贡献。此外,爱国精神还体现在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因而成为激发科技工作者服务人民乃至服务全人类的精神动力。这一点在屠呦呦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90岁高龄的屠呦呦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接受国家表彰时,她说,“青蒿素不是我屠呦呦的,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担当作为与敢于创新 创新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灵魂,也是作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是激励学生担当作为与敢于创新的价值导向。首先,创新精神引领学生的创新行动。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我们必须敢于创新。敢于创新必须依靠创新精神的支持,创新精神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行为、创新投入中起着灵魂作用。其次,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提出与众不同的、有社会意义的解决方案。创新思维的目的在于出新,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的、独到的认识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求新、求异、综合、发散等思维方式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智,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突破已有范式,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提振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再次,创新精神磨练学生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清晰意识到主体行为的进程和结果,并对主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顽强的意志是一种能使人克服内外部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可贵品质。[3]但坚强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创新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创新实践的磨练,是不可能具备这种品质的。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进程中,受挫折是常态。真理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尝试、反复试错。每个科技工作者都要具备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因为只有具备了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才能磨好“武器”,披荆斩棘,最终走向胜利。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对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袁隆平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稻繁殖领域流行的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对公认没有杂交优势的水稻作物实施杂交实验,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是他对人类杂交水稻技术最大的贡献;同时,他敢于将杂交水稻的生长环境向盐碱地进发,开启海水稻的实验,并向全世界推广。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科研目标,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充分了显示他的担当作为和创新精神,为青年学生和未来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