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①。在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变革、结构转换、利益调整等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存在”正形塑和生成人的“现代性特征”,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分歧分化。基于此,“多与一”“实然与应然”“歧见与共识”的两极关系调适正成为当前党和国家“掌握思想领导”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这一“最大公约数”,既意涵了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价值底线,又孕育了社会成员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诉求,由此成为思想共识凝聚的关键着力点和战略支撑点。 一、思想共识凝聚的价值凸显 思想共识凝聚是指在社会主导思想引领下,将社会成员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思想观念汇聚、凝练、整合为共同的、一致的思想认识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具有价值问题的本质属性,并进一步体现为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特征。 (一)价值问题是思想共识凝聚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③,“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价值构成缺一不可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现实的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价值之网当中。这就是说,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凸显了“主体需要—客体满足”的功能意旨,当客体属性不能满足或未被主体感知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其价值减弱或趋零,主客体达成共识趋向便降低;当客体属性能满足或被主体感知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其价值增加或膨胀,主客体达成共识的趋向便升高。故此,思想共识及其凝聚自然不能在与主体需要相异或价值分离的抽象中得以实现;相反,只能诉诸与主体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相一致的客观具体之中,即在“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中达致。那么,这种“现实的人”及其“生活”究竟是指何种意义上的“人与生活”呢?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他们把“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归结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此,人们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④。也就是说,那些从事生产物质活动“现实的”个人是思想共识凝聚对象的基本存在方式。在这一方式下,人总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而人的目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又具体表现为利益。事实上,“利益就是一定的主体对于客体价值的肯定,它所反映的是某种客体(物质或精神的东西)能够满足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某种需求”⑤。因此,从价值维度看,社会成员思想共识的达成或凝聚总是倾向于那些在实践中能满足他们价值追求和利益需求的对象,即思想共识凝聚蕴含着对行为主体的有用性特征。首先,就思想来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⑥,现实需求、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决定和影响着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走向;其次,就思想共识而言,正是在多重现实需求、价值追求的影响下,不同社会主体间结成了特定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规约着思想共识凝聚的必要与可能;最后,思想共识本身作为一种价值共识,规范、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行为实践,并在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过程中促进其对共同利益的价值认可,并为实现共同利益而不懈奋斗。正是在此意义上,价值问题成为思想共识凝聚的首要问题。 (二)价值导向是思想共识凝聚的根本 思想共识凝聚不仅需要澄清“价值”是其“基础”,更为根本的,还要拷问这个“基础”的“导向”是什么?即追寻问题本身所体现和要求的阶级利益及政治趋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⑦换言之,在一定的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内核,总是影响和规制着这一社会的价值精神,并力图使这种“价值精神”成为社会共同的、普遍的、主导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准则,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 与此相应,思想共识凝聚作为党和国家掌握思想领导的实践活动,思想共识凝聚之“思想”,必然是体现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的思想体系;思想共识凝聚之目的,即用社会主导价值引导、沟通、统摄、整合多元个体价值,将国家的价值主张转化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思想共识。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旗帜。因此,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主张转化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思想共识,由此树立主导思想的威信、威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⑧,进而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思想共识凝聚的根本价值导向和重大历史使命。 (三)核心价值导向是思想共识凝聚的灵魂 核心价值是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价值理念,即“价值共识”。首先,核心价值培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价值上升和融入社会的共同价值,再进一步上升和融入社会的核心价值,使社会核心价值成为每一个个体自觉的价值追求。思想共识凝聚必须依赖于国家权威力量将核心价值由社会推向个人、由个别推向普遍。因此,核心价值规定着思想共识凝聚的实践场。其次,思想共识依附于核心价值所确定的内容与边界,核心价值可以扩及什么程度和范围,思想共识也就确定在什么程度和范围,即核心价值规定着思想共识凝聚的意义域。正是在这一双重维度上,核心价值导向成为思想共识凝聚的灵魂。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⑨这就是说,处于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规约下的阶级社会,核心价值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只能随着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一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简言之,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而人们总是在核心价值的限定框架和公认尺度中去寻求思想共识。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与人们的利益相互联结、融合、共生相一致,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也是联结、融合与共生的,形成了一种反映集体成员共同利益、凝聚集体成员价值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念,即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⑩。立足于“集体主义”这一核心价值,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1)。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深化为以“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示着人们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2),是思想共识凝聚的灵魂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