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发挥着“生命线”“中心环节”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被受教育者认同,甚至受到拒斥的情况。如何让受教育者认可、赞同乃至崇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和方法,并自觉依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规约自身行为,是从根源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说服受教育者接受、信服某一理论、价值观念,需要开展思想博弈。本文尝试借鉴博弈理论,将博弈论的工具理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 一、冲突: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逻辑起点 博弈论作为现代数学的新分支,被引入到社会科学中,并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受到学界重视。何谓博弈论?学界对于博弈论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根据博弈论的起源、内容我们能寻求到博弈论的核心意涵。博弈论首先是一种冲突的决策理论。对抗性、斗争性、竞争性是博弈的基本特征。对抗、冲突是博弈产生的根本动因,P.B.迈尔森是这样理解博弈论的:“冲突分析或相互影响的决策理论或许是描述博弈论更为精确的术语。”[1]1在P.B.迈尔森看来,“冲突分析”揭示了博弈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随着自我认知构建,受教育者可能会产生对教育价值认知的偏离、对教育内容认知的不一致、对教育方法的抵触等情感、态度,这些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均是思想冲突的具体表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冲突,管窥博弈论的逻辑理路,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说服“理性人”认同其价值、内容、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纵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不学”,教师要求的“做”与学生的“不做”的冲突,究其原因,是受教育者未从思想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做通人的思想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认同主体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考虑,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自愿的承认、认可、赞同乃至尊崇的倾向性态度,并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约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求自身思想和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趋于一致的活动过程。[2]98。根据认同主体不同,分为狭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和广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狭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指个体认同,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主要指受教育者。广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除个体认同外,还包括群体认同,如社会组织、学术团体、政党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同。本文是在狭义的语境中讲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认同的客体是什么?即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从宏观角度看,包括学科定位、教育发展史、教育机制、教育政策等方面,从微观角度看,涵盖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庞杂性、学界认知的多样性,导致认同的对象丰富且暂无学界共识。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客体主要限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三个维度。综上,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方法的认可、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过程中的冲突 受“泛知识化”“去意识形态化”“价值中立”“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追求的价值、效用心生疑虑。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立足于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满足受教者解疑释惑的需求。受教育者对于教育效果的感受,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时呈现异化特征。一方面,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物化”。学生机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并非主动自觉、自愿接受科学的理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工具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个体达到目的的手段,对其内容进行筛选。当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带来工具价值时才被接纳。如考研时的应试需要、评优评先中的加分要求、毕业考核时学生学分的需求等,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学习视为无可奈何的应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过程中的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展开,其教育内容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过程中生成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个体追求、信奉的观念、价值与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价值观念冲突。尤其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相对而言,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艰苦奋斗等价值追求被弱化,甚至被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眼中“假、大、空”的政治宣传和空洞说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涉及理想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构建,与现实生活中频发的负面社会事件,如贪腐、失信、道德失范等现象相悖,容易引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疑、动摇,甚至混乱等思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