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1-0008-04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是现实的个体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生活状态与方式。它体现着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个体的本质存在方式。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时,个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水平、质量就会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与特点,揭示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探索其品质提升途径与优化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高校德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和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建构合理的生活方式”[1](P87),高校德育的目的也不只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应帮助他们解决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建构内在精神世界、优化外在精神生活方式。面对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出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德育应把大学生精神生活作为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 首先,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突出问题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发展为精神生活的优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然而,我们课题组①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在心理、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活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他们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表现出明显的浮躁、急躁、狂躁心态;他们期待他人关注却缺乏真正的知心朋友,强烈的心理需求与弱化的社会支持形成反差;他们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理想追求,但当遭遇现实生活中某些道德难题、困境,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犹疑和不确定;他们追求自身生活意义的热情消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活目标务实、人生信念淡薄、意义追求缺乏、精神动力不足等特点。[2]解决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关注、有效监测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科学认识、自觉遵循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变化规律,及时引导、有效促进大学生精神需要与精神成人。 其次,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促进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不曾缺乏学者们对精神、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探讨。纵观已有的相关讨论和研究,西方学者重视对精神系统的心理生理机制研究,“把人的精神系统主要理解为认识系统,目标是人怎样认识包括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在内的外部世界”[3](P260),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重视对精神生活内容的探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就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精神教育、精神成人等精神生活领域的重大问题,从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整体而言,对精神生活的内涵、结构和发展规律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和论证的成果相对较少;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研究,关注外在的精神引领与外部环境的创设、优化问题的较多,对学生精神生活状态的现实分析和个体精神生活状态的调适、建构的探讨较少。这种状况与高校德育发展的人本理念、生活路径和幸福取向明显不相适应。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生成机制及内在结构、具体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迫切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及引导策略的有效探索。 再次,开展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必然伴随着萎靡不振、心态消极、情绪波动大等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就会模糊人生发展的方向,迷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态度、不科学的精神生活方式,一旦遭遇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世界的状况和精神生活的品质,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直接决定着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毫无疑问,高校德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尤其是对学生现实精神生活问题的关切和解决,将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精神成人,确保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有言,“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4](P204)。因此,一切有关人的活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精神满足、精神愉悦和精神发展,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脱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幸福、人的解放等精神性话题。目前学界关于精神生活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参与学科众多等特点,但也存在基本问题缺乏共识、话语体系不统一、研究者自说自话等现象。显然,精神生活研究亟待圈定自己的研究领地,规约好研究的话语、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厘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我们以探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及其优化等重大现实问题为旨趣。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及其构成、大学生精神生活品质的发展和衡量、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构成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研究内容可依其性质,分别归属于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一般理论性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现状及优化的现实性问题三个方面。 1.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般理论性问题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般理论性问题包括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构成与层次结构、个体功能与社会价值等问题。对精神生活最简单直接的理解是“带有精神性的生活”,因此,精神生活从属性上来说首先是一种生活。生活,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此意义上,精神生活是生活的外延,是与物质生活相对而存在的生活形式,这是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立场。人的精神生活的目的是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而人的精神需要在取决于一定社会条件的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该社会条件所能满足的程度而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正是精神需要这种本质上的不满足性推动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5](P56),也为精神生活的优化构建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