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意蕴;同时,让肩负时代大任的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传承劳动传统、涵养劳动情怀、崇尚劳动立身,更是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价值选择日益多样的当下,旗帜鲜明、有理有力地弘扬劳动精神,进行劳动精神教育,是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一、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主要依据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既是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的规定,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与辛勤不辍的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产生着强烈共鸣,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精神动力。由此看来,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是具有充分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1.劳动是唯物史观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 “劳动”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早期手稿中,不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强调了劳动之为人类解放自身、全面发展、追求自由的积极手段这一本质特征。劳动作为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提供了建构人类生活与生命存续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P519)还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对人的自由与解放发挥着截然不同的反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被迫劳动,与生产资料实质分离,在剥削劳动中丧失自身、不断异化,越劳动越贫困、越劳动越不自由。而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才真正成为自由意志者,从资本家增殖利润的工具走向生产自身、发展自身的目的本身。而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看来,仅在人本主义层面上对私有制生产关系下异化劳动进行口诛笔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揭示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关键要素“价值”的实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3](P51)才能在现有的、实际的斗争中看穿资本家占有劳动、剥削劳动的障眼法。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学说”,一步步撕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资劳动”的温情面纱,让当时全世界无产者认清这一事实,即私有制下的剥削劳动铸就了劳动者自身的枷锁与镣铐,唯有废除私有制、打破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粉碎资本逻辑,才能重获自由劳动的可能,也唯有这种劳动,才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发展、通往彼岸王国的根本途径。由是,“劳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哲学出发、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指向现实地指导工人阶级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核心概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强大的理论武器,在于它解释现实、指导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中活的灵魂,深刻理解劳动概念及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我们融会贯通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和斗争经验,理解新中国消灭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意义,更为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并时刻以这种蕴含自由主体、彻底解放的劳动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抵御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习近平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劳动及劳动主体——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他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4]并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5]这些论述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历史逻辑上坚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他还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由于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4]这些论述,深刻把握了劳动者、劳动活动与历史发展、时代进步之间的内在逻辑,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提炼总结的经验,升华到了对劳动进行价值崇高性和现实合理性双重论证的理论层次,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和实践中的发展、深化,也呼应着以劳动为主线、以劳动者为主体来书写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时代主题。 2.劳动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 回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劳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积淀了悠远深沉的精神财富,还将勤劳勇敢的精魂注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巍峨殿宇,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和血汗;木牛流马、《天工开物》、苏州园林,传诵着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诗三百、古乐府、北朝民歌,唱述出古往今来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而近代百年中国历经苦难重现辉煌的历史篇章,也正是依靠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劳动人民携手奋进谱就而成。从用小车推出革命战争的胜利,到用双手创造改天换地后的新生活,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中国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主力。正如列宁所言,“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6](P46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赋予劳动和劳动人民以极为崇高的地位,不仅是阶级属性、革命初心、奋斗使命使然,而且也是从党的成长历程中切身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无论从政治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都体现出劳动至上、劳动人民至上的清晰线索。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书写中的主角回归到了真正创造历史的劳动主体上,更意味着当代中国将继续发扬光大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据此开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