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9)8-0074-05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几年广受质疑甚至批判的社会思潮,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些人的关注,和它标榜的在历史研究中的“创新”密不可分。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创新”,表面是观点“创新”,本质却是方法论“创新”。方法论不仅“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而且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1]24因而,要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则必须剖析其方法论。卢卡奇说“一般的历史问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2]235,历史研究需要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2]48,但目前一些历史研究,却在淡化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用西方教条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历史研究。西方教条主义从西方理论的定义、公式出发,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的现实和研究,如果中国的现实和研究不符合西方的理论,便认定中国的现实和研究是错误的,便要加以修正。西方教条主义方法论下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对中国历史研究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正是凭借着这些方法的“指导”,历史虚无主义逐渐面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西方教条主义方法之一:“意识形态终结论” 虽然有观点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右翼知识分子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双重层面上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3],但事实上,自从社会主义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间的较量就从来不曾停歇过,资本主义改变社会主义的想法和行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这种想法和行动,一开始更多地靠武力,后来就逐渐转变为“和平演变”的策略,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就是“和平演变”的一种。 “意识形态终结论”所要“终结”的并不是一切意识形态,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布热津斯基的“社会主义大失败论”、尼克松对社会主义的“不战而胜论”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典型代表。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适时出现,宣称“21世纪的世界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向灭亡”“人类的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等等,“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时甚嚣尘上。 “意识形态终结论”进入中国后,受到了不少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术界还是深受影响,有人甚至将其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的先进的方法论。虽然不能说,认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人一定怀有终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想法和目的,但确实存在着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的极大可能性,尤其是当宣称意识形态终结是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时,其所具有的迷惑性就更难以分辨,一些历史研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指导”下,逐渐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的研究有个特点,都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研究对象。这类研究以“意识形态终结论”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凡是和“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相关的历史和研究,都被认为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因而是要不得的,是应该被批判和被“虚无”的。当然,这类研究并不一概“虚无”中国近现代史,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虚无”,“虚无”支撑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共产党的历史。“阶级斗争”“暴力革命”要不得,所以“虚无”就从中国共产党追溯到孙中山,再上溯到鸦片战争后的一切主张反帝的人和事,凡是和斗争沾边的,一概都是应该被否定的。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术性,从学理上论证“革命”“斗争”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人在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研究中,“生造了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从而“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我们知道,如果中国近代不是“半封建半殖民主义”而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就不是反帝反封建,而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展资本主义就应该走改良之路而非革命之路。对此“生造”,有学者批评道,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研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陷阱’。因为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定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被否定了,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结论也都要被改写,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就完全不同了”。[4] 20世纪90年代,托夫勒就说过,“有人大谈‘意识形态终结了’,其实,无论在全球的还是在国内的事务上,我们非但看不到这种终了,反而将看到新的意识形态加倍冒出来”[5]290。“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假借“意识形态终结”来削弱甚至搞垮对方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绝对功不可没。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6]153不论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者和坚持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意识形态终结论”不仅宣传了一种意识形态,它本身也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对抗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