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3-0174-09 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近四十年来特别是十多年来这种转换大大加速,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价值观在构建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传统价值观的合理内容和精神,也更新了不少传统价值观的观念,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这个过程尚未完成,当前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这里仅就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需要根据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着重强化的现代价值观念作扼要阐述。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仅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传统观念现代转化的长期过程中,不少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得到弘扬。但是,这个工作还只是开始,还有不少今天仍然有重要价值的传统观念没有融入现代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构建当代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加以大力弘扬。 1.“尊道贵德”观念 “尊道贵德”的概念是老子最初提出来的,但其思想早已包含在最古老的《易经》《尚书》《诗经》等文献之中,并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学派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尊道贵德”的本原含义就是尊敬、尊崇“道”与“德”。在古人看来,“德”是对道的“得”,因而就有了“道德”的概念,因此,“尊道贵德”实际上就是尊敬、尊崇道德。这一观念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它把道德看作是有本体论根据的。根据尊道贵德观念,道德并不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更不是人为的随意规定,而是源自“天道”或“道”,是具有普适意义的。其二,它强调对道德不仅要遵循,而且要敬畏。根据尊道贵德观念,道德是天道人性的必然要求,不能懈怠,更不可亵渎,否则会受到天道人性的惩罚或报复。这两方面的意义,既将道德植入深厚的本体论根基,使道德成为天道人心的必然要求;也赋予道德以信念的力量,使遵循道德成为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 当代价值观之所以需要弘扬“尊道贵德”观念,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直接原因。目前当代中国的道德体系主要是根据现实需要确立的对人们的外在要求,缺乏本体根基,缺乏人性基础,因而人们常常因为道德外在于自己的生活而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反感。因此,虽然我国不断加强道德教育,但收效甚微。弘扬传统的“尊道贵德”观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善我国现行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将道德植根于更深厚的天道、人性(心)的土壤;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如同它也是万物的规定性一样,人本来就应是道德之人,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人。二是深层原因。国人常常说中国最大的精神问题是缺乏信仰,认为中国人绝大多数不信仰宗教,因而没有信仰。实际上,传统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就是上天,就是神明,而上天和神明在人间的体现就是道德。今天大力弘扬“尊道贵德”有助于中国人在现代条件下重建信仰,这种信仰就是源自天道人心的道德。外国人信仰宗教,中国人信仰道德。道德信仰是一种哲学信仰。按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看法,哲学高于宗教。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道德信仰是一种哲学信仰。 2.“仁爱”观念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仁爱”概念是对孔子“仁”思想的概括。“仁爱”概念虽然是孔子明确提出来的,但这种观念则早已有之。从《尚书》所记载的尧舜禹等先王的言行看,他们都宅心仁厚,所以才被后人尊为圣君。孔子第一次把这种传统观念概括为仁爱,并从理论上给予系统阐述,从而形成了他的仁学。孔子虽然肯定爱人有远近亲疏之别,但他并不主张爱有差等。他所说的爱人实际上超出了血缘宗族的“亲亲”关系,指的是爱一般意义的人。所以孟子称之为“仁者爱人”,《中庸》把它说成“仁者人也”。孔子提出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门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表达的就是这种爱所具有的一般意义。后来孟子对此做了一个有名的推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对孔孟的这种思想,北宋的张载用“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加以总结概括,从而最终完成了“仁爱”思想的构建。为了实现仁爱,孔子还提出了“忠恕之道”和“修己以敬”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仁爱概念和观念。 古罗马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是最推崇“爱”的。他说:“在今生中,爱是至上的,甚至命也比不上爱。”[1](p229)奥古斯丁所说的爱,其对象不只是有上帝,还有上帝的子民和爱者本人。爱是自古以来不少学派和宗教所推崇的。他们之所以推崇爱,是因为人们有了爱就没有了仇恨,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就和谐,社会生活就因为充满温情而无限美好。从我国正在构建的当代价值观看,对爱的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传统价值观中的精要,而且其价值在不少方面超过了基督教的博爱以及墨子的“兼爱”,当代价值观应当弘扬这一优秀传统观念,不仅要吸收其内容,而且要使其精神融于整个价值观体系。 3.“推己及物”观念 “推己及物”是与“仁爱”观念紧密相连的,主要用于不断扩大仁爱的范围,从亲人到众人,从人到万物。但是,它也有一般方法论意义。因此,“推己及物”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念。“推己及物”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推己及人。其典型表达就是孔子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其方法就是由自己推及别人。二是推人及物。其意思是要像对人仁爱那样仁爱万物。其方法就是由对待人推及对待所有事物。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实现其“仁者爱人”这一思想的根本途径,孟子则进一步将“仁者爱人”推广为“仁者爱物”。从这种意义上讲,推人及物与推己及人有所不同,推己及人是在消极意义上讲的,强调的是不要将自己所不想的东西强加别人,而推人及物则是从积极意义上讲的,强调的是要把对他人的仁爱推广扩展到万物。推己及物关键在推己及人,如果连推己及人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推人及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