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8)12-0067-005 价值观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影响着国家愿景的实现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P172)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主流价值观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当前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存在着的系列问题仍值得关注。 一、“三大现象”叠加呈现:青年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当前特征 改革开放40年,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经历着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青年人首先突破了整体主义的一元价值观,用强烈的价值主体意识对原有的观念进行解构;同时,在积极地建构符合其价值判断的价值观念,他们将个体作为价值观建构的核心,突出个人在价值选择中的重要位置。“破”“立”并存状态下,一方面,青年人更加注重自我的意义与价值,开始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在,考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且主动地去追求对个体存在意义的确证,青年价值观呈现出顺应时代主流的合理重建;另一方面,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持续运动中,青年人也陷入了“重估一切价值”之后的伦理困境。 1.“掌声”陷阱诱导下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成为一种时尚 “掌声”陷阱现象是以博得听众掌声或取得轰动效应为诱因,发表与事实不符且明显带有夸张意味的不负责任谎话的行为。在“掌声”陷阱的诱导下,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中,“掌声”陷阱现象屡见不鲜,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更愿意听到与主流声音不一样的意见,而发表此类言论的教师正迎合了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更多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在社会中,“掌声”陷阱也层出不穷,正常的道德教育被视为“伪善”,诚实厚道是“软弱”,违纪悖德不是耻辱而是“个性”;追求“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辛勤奉献”是“过时”“作秀”和“迂腐”,唱反调、搞怪事、说怪话是仗义执言和时髦风尚。可见当前的一些青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明显不足,个人主义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种负性社会思潮。 2.精致利己主导下对主流价值观的反讽成为一种现象 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知行转化的实现困局,价值观教育更多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有从认知出发使学生内化出对价值观的情感、意志、信念,更无法使其外化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的本质被逐渐消弭,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更关注个人利益,而非精神世界的成长,个别人成长为高智商、善表演、懂配合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这种社会思潮包装精美、不易察觉,却广泛存在于当今不少青年的心中,对大学生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精致利己主义对主流价值观的伤害是致命的,它会导致伪善盛行,使主流价值观变得脆弱无力,易于解构,从而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功能。 3.消费至上带动下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成为一种必然 当下,西方“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效应甚嚣尘上。消费主义以追求现实具体功利为目的,以感官愉悦为满足,以短期利益为目标,具体表现就是享乐主义。而时下流行的“比衰文化”则是其另一种极端表现。“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2](P32)当消费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漫无目的的颓废”这样的负面心理,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当前很多青年聊天的流行内容。在这种消费主义自由的侵蚀下,青年群体一方面更加关注自我利益的获取,消费行为和幸福观念更加庸俗化,愈发追求彰显个性、确证自我的符号消费;另一方面在所谓的“自由”不能达成的情况下,生发出一系列具有很强“传染力”的负性情绪,产生一种对自我同一性的不确定。颓废已不是某个个体的特殊表现,一旦萌芽,将会很快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场”,每一个身处场域的人都会受到其影响,这种“文化”对于青年健康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 二、“三大矛盾”相互作用:青年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演变逻辑 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现象,凸显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三大矛盾,深刻把握其形成过程中的演变逻辑,是抓住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所在。 1.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演变与时代发展相依共振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139)价值观作为一种人所特有的、判定一切事物价值或作用的稳定持久的意识,自然也会受到整个外部环境,尤其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消费主义主导的大众文化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市场性”也愈发显著,高校育人生态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出现价值危机,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精致利己”的重要动因。裹挟于消费至上价值洪流中的青年学生,将消费的体验作为判断事物的一项重要标准,这种单向度的价值标准必然导致“单向度的人”。在追逐个人利益和消费快感之中,青年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理想价值的维度逐渐缺失,在看似主体自我化日益增强的背后,是主体不能自主的本质。这也就是当代符号消费背景下“新穷人”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确证自我的主体性,不断购买彰显个性的奢侈品或私人订制品,追求昂贵与光鲜,沉浸在远超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体验之中,“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4](P1)这反而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