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艰苦奋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精神价值。而今天,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众多纷扰中有不少失落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本文在剖析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的表现及由此所造成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从五个结合点着重谈了如何紧贴时代发展的主题切实有效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艰苦奋斗;国情; 中图分类号 G64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试想,没有长期艰苦持久的磨砺,没有隆冬刺骨的寒苦,哪里会有宝剑凌锋出腊梅奇香来呢?自然界如此,人类亦然。纵观古今,艰苦奋斗确是一笔激励人们排险驱难、奋斗不息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无一不折射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熠熠光芒。我们认为,艰苦奋斗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在任何时候它都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裕发达,一个集体、一个人朝气蓬勃的强大精神动力。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无一不铭刻着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巍巍丰碑。今天,我们倡导艰苦奋斗,不是形式地机械地主张再去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不是要人们再回到过去那种荷锄开荒、小米粗布的生活中去,也不是要人硬是勒紧裤腰带充当苦行僧,而是要求在改善生活质量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步发展,提倡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我们提倡艰苦奋斗,落脚点不在艰苦而在奋斗,要勤勉、要创业、要实现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不能简单地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看成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匮乏时期的生存手段,而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长久之计。邓小平同志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艰苦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描绘了我国“九五”时期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振奋人心的壮丽蓝图。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结尾段发出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定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更大胜利。”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上的落实苦干,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而艰苦奋斗就是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即使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勤剑建国、勤剑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竞争将更趋激烈,没有一种艰苦奋斗敢于进取的创业精神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人才,是开创中国二十一世纪宏图大业和进一步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浩浩生力军。历史的重担和未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起码在精神上要求他们自强不息,敢于进取,善于竞争,在毅力上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流汗、胜不骄、败不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如火如荼的时代大背景下,有一大批热血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祖国的“四化”建设,自觉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他们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材,国家前途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把国家前途和社会利益摆在首位,服从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召唤。应该说,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思想教育不力等诸种原因,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受到了挑战。青年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艰苦奋斗观念日趋淡薄,贪图享乐思想急剧膨胀。表现为:思想上空虚无聊,什么理想、成才观念已化为泡影随风而去;生活上懒懒散散,一味追求“吃好穿好玩好,”“及时行乐”观大有沉渣泛起之势;学业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上政治课,怕上体育课;纪律上松驰涣散,迟到早退成为家常便饭;劳动观念弱,怕苦怕累怕脏;“恋爱风”盛行,过早躲进“两人世界”去寻求浪漫温馨感受;毕业时留恋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过去的“老三到”(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变为今日的“新三到”(到“三资”、到国外、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艰苦奋斗观念淡薄,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其人生观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实际中还会造成这样一些矛盾和冲突:一是我行我素形成的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与学校严格纪律之间产生冲突;二是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而盲目攀比形成的高消费必然与家庭有限供给能力产生冲突,以至于高校里内部偷盗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对毕业后对工资收入期望值过高与工作后实际收入状况产生冲突;四是个人就业愿望与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客观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五是养尊处优造成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需要产生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大学生也就很难胜任毕业后的单位工作需要和未来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让他们具备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行为品质和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学风、进而形成严谨求实、秩序井然的校风。艰苦奋斗教育是一种理性的信念和意志教育,根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点上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