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18年来的富民政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多少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有些人却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样一个好的传统丢掉了。他们宣称艰苦奋斗“过时了”,主张取消它;有些人直接违背艰苦奋斗规律,鼓吹享乐主义,大搞“超前消费”。于是,奢靡之风渐渐有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当今与今后,还应不应该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一、艰苦奋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客观规律 艰苦奋斗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地球上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的艰苦奋斗史。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需要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改造世界又得先对世界有所认识,既要认识各种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更要认识它的规律。而要做到这一切,都必须以付出一定的智力和体力为前提,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要认识真理,就必须艰苦奋斗。从人类历史上看,没有哪一个真理的发现是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就能获得的。牛顿创立他的理论,经过无数废寝忘食的努力。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费了几十年的功夫,以致过分的劳累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科学家们、理论家们为发现一个真理,发现一个规律,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还需为之做出牺牲。炸药大王——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不顾生命危险,几次死里逃生,直至为科学献出自己的生命。居里夫人死于恶性贫血,这种病正是他致力于镭的发现而被镭的放射性侵害而造成的。 认识真理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改造世界创造价值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劳动。马克思曾把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生产、思想活动相对比,称后者为自由活动领域,前者为必然领域。这并不是说观念活动完全自由,实践活动完全没有自由,而是说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处处受着各种物质因素和因果关系的制约,并且是一种硬性的刚性的约束,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改变对象。在这里,任何随意性、主观性,想贪便宜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有害的。为了实际地改变世界,不仅要艰苦,有时候也需要做出牺牲,或者必须做出牺牲。毛泽东同志说得好,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巨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之所以是幻想,是因为艰苦奋斗与成功、胜利之间,艰苦奋斗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而是人类社会内部必不可少的、自始至终的联系。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有这种联系存在,而这种联系的消失就意味着人类的灭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这部历史始终是沿着“艰苦——奋斗——发展——再艰苦——再奋斗——再发展,以至无穷”的轨迹不断前进的。历史经验还证明,什么时候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什么时候事业就成功,社会发展就快;什么时候忽视、淡忘,甚至丢掉了艰苦奋斗精神,什么时候事业就失败,社会发展就慢,甚至停止不前。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由此可见,艰苦奋斗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定律”。可见,艰苦奋斗作为人类社会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是客观规律,艰苦奋斗就有现实普遍性。就我国来说,不仅过去闹革命、打江山需要艰苦奋斗,而且现在和将来搞建设、搞改革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事实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就是一个“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甚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艰苦奋斗仍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只不过那时的艰苦奋斗的含义、内容和形式与现在不同罢了。 二、艰苦奋斗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都要靠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发动、支持和鼓舞。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大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的指导路线,而且取决于有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凡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国家、政党和军队,必然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想在已有的物质文明成果之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民族、国家、政党和军队,是毫无希望的,是要衰败和垮台的。从历史上看,古罗马军团曾经是当时世界上一支强大的军队,后来却因为骄奢淫威而使战斗力丧失殆尽,在战场上屡遭败绩。352年前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政权的兴衰成败,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前期由于坚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虽几经挫折,却越战越强,经过几年的苦战,从800里秦川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攻占北京,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来,他们逐渐产生了享乐思想,只见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军心涣散,作风败坏,结果在内外敌人夹击下,不堪一战,很快走向崩溃。全国解放前夕,毛主席引用大顺农民政权的教训告诫全党,我们就要进京“赶考”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在中外历史上,由于能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最终成就事业的也比比皆是。 报载:日本在过去的5年内,全国总共有150位市长因终年工作过度劳累而死。读此消息,确实令人震惊,一个不大的岛国,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累死这么多的市长。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用不长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一方面固然由于他们重视科技教育,另一方面还在于日本人民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心系国家兴衰的日本官员的敬业精神,150位市长的累死就是一个明证。 中东的以色列,就发展条件而论,并没有得天独厚之处。它的本土仅1.49万平方公里,不及我国面积最小的省——海南省的一半。60%以上属沙漠、半沙漠地带,更为突出的缺憾是没有天然资源的优势可言。然而以色列没有受制于这种不利的处境。他们凭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探索出滴灌法,开垦出一片片沃土,创造出一项项现代文明,原本落后的农业一改旧貌,优质高产的水果、蔬菜、鲜花源源不断地销向发达国家的市场。以色列奇迹般地崛起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资源得以挖掘、发挥,化为可观的物质力量。 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在过去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资本”。这些“资本”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全国政权。这是我们真正的“法宝”和“本钱”。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他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细节上,发现了共产党和其领导的军队艰苦奋斗作风中孕育着一种伟大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果然,13年之后,中国得到了解放,印证了他的预言。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相当困难,“物质资本”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体谅国家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夺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