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7)8-0055-05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时的基本方式,也是形成思想认知、判断力和价值观的枢纽,是决定人的思想取向和行动意志的关键因素。在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真实面对和科学把握青年人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青年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也关系到能否有效引导他们真正认同爱国主义、养成并践行正确爱国价值观。厘清青年对爱国主义所持的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并对之进行正向引导,是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当代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对当代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批判性思维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抓好爱国主义这一课。他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乃至对教育内容和载体的创设,都离不开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关注,离不开对受教育者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的研究。长期以来,青年一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和主要对象,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当代青年身处时代巨变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恰逢社会发展加速、信息交换频繁、价值观念多元的节点,他们思想丰富、思维活跃,对未来、社会、现实和对自我都充满期许。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当代青年的一个重要思维特征是他们多富于批判性思维,即对爱国主义多抱有批判和挑剔的眼光。青年人对爱国和爱国主义为何会持有批判性思维?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该如何看待?这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青年人的重要思维方式。“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2]466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性所制约,青年时期也是思维养成和训练的特殊阶段,是思维力充沛、思考力旺盛、想象力丰富的阶段,也是活力最旺盛、最易于提出问题、最善于提出批评意见的阶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青年时期称作人生的二元阶段,认为这一阶段最易产生困惑、怀疑和内在矛盾。他指出:“二元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扩大人生的见识,遭到强烈抵制的也正是这个特征。”[3]55在这一阶段,随着青年人人生见识的增进和扩大,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遇到的强烈抵制形成了他们思维世界的突出矛盾和内部危机,这种矛盾和危机的集中表现就是青年人对外部世界既充满着理想和对权威的反叛,也充满着怀疑和不确定性,充满着挑剔和批判,有时也难免陷于激进和偏执。由此,对于青年而言,批判性思维就成了他们最重要最显著的思维方式之一。当然,这是就青年普遍存在的思维特征而言的。若就当代青年思维特征的特殊性而言,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恰逢急遽变革和转型时期,科技革新、网络普及、社会发展都改变着青年生活、工作的环境与生态,知识信息化、社会现代化和思想多元化呼唤着现代意识和公共理性。现代意识意味着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和旧思维的藩篱,而公共理性则要求青年以公共的情怀和视野对待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和价值对象,在行为主张上不盲信盲从、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不随波逐流,由此,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极大张扬和普及,既需要加以关注和发现,也需要正确引导和纠偏。 其次,养成正确价值观需要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人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反刍、长期积累并稳中有变、变而后定的过程,其中既有传统习惯和社会习俗的模塑,更有人自身有意识的体悟和系统化的学习,前者多是环境熏染,后者多靠专门教育。由于人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自主性,而个体的、受自主意识支配的价值观并非都是符合社会标准的价值观。在强调集体性、社会性和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语境与社会生态中,人们往往把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归于集体或社会一方,即以公共意志和集体判断为标尺。在这样的标准支配下,只有与社会健康发展进步吻合、为人类和社会提供正能量和正动力的价值观才能够被认定为正确价值观。今天,尽管人们对正确价值观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但价值观判定始终逃脱不了对群与己、义与利、公与私、理与欲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抉择。由于社会的发展变迁与转型,传统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占主导地位的统一性的价值观在今天日益扩大的利益纷争和社会裂变中逐渐分化,呈现为以二元对立为主的价值观。由此,个人价值系统与社会公共价值系统之间的互动就较多地呈现为批判与反批判的对立。在人的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的混合加工是产生新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必经阶段。其中,批判性思维会让人一方面质疑自身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坚定对既定价值观的信仰,为形成巩固而持久的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可以赋予主观观念的自然环境还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环境,都不可能天然地赋予人以恒定的正确价值观,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价值判断又往往会带有负面指向或产生负面效应,由此,针对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便成了养成和训导正确价值观的基本手段。这种现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尤其明显。 再次,对青年以批判代替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误区需要正向引导。批判和质疑是青年人的天性,他们乐于批判但不善于批判,常常质疑但又往往疏于精深、难臻准确。对不少青年人来说,批判的乐趣和成功往往在于语词上的机巧锋利和观点上的压制征服,而不在于是否真正达成了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不在于是否真正能够让对方信服一种正确的、科学的观点。他们往往把驳到对方视作批判的重点,而不是将批判性思维贯彻始终并在思考和建构上取得突破。由此,不少青年人常常会以批判代替批判性思维,以对事物的表面化挑剔代替深入的思考和建议,这实际上会使得批判变得简单、粗暴和肤浅,使沟通流于形式。对于青年人这种以批判代替批判性思维的状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尤其需要重视对其思维误区进行正向引导。概括地说,青年人以批判为主旨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它所陷入的思维误区是:以片面思维掩盖整体思维,仅仅把思维触点停留在寻找被观察对象和事物的毛病上,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以扁平思维取代立体思维,在思维和思考的向度与力度上都趋于扁平化、思维的空间受到压缩、不能充分展开;以感性思维阻滞理性思维,用基于情感和兴趣的批判对待爱国主义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和行为系统,而难以避免认知上的肤浅和盲目;以静态思维阻碍动态思维,把某些在凝固的、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获得的思想认识当作权威的或科学的认知。上述思维误区需要予以正向引导,主要是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来引导青年,使青年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整体性、立体化、理性化和动态化的思维方式,用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