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6)02-0072-12 doi:10.3969/j.issn1007-6522.2016.02.006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坛流行的诸种文艺①观念主要源自近代西方的文学观,具体说来,就是19世纪西方流行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主义。从“五四”以降的新文学实践来看,外来的各种“主义”因其距离中国社会现实太远,不接地气,且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因而在中国的成长过程十分短暂。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理论是个例外。现实主义不仅得到了人们普遍而持久的关注,而且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文艺界最具影响力的文艺理论。 现实主义能够成为例外,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翻译、研究、宣传的结果。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其理论来源不同,有的思想背景源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的思想背景源自苏联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苏联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理论定位与价值导向上有质的不同,这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现实主义认知方面产生了选择性方向差异,因理论定向差异导致的认识分歧和变异使现实主义话语内涵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坛不断受到修正、改写,以致其思想身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确定。 “现实主义”(Realism)本是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理论,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它的思想身份却显得十分可疑,因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名字几经变换,致使其性质显得扑朔迷离。 要弄清现实主义的思想身份,还得从思想的根源追溯起。“现实主义”这一名字并非来自批评家或理论家对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的概括和总结,而是来自一本杂志的名称。1856年7月,杜郎地(Duranty)等人创办了杂志《现实主义》;其后,批评家尚夫勒瑞(Champfleury)出了论文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名字由此在批评界传扬开来。 在19世纪西方文坛诸潮流中,唯独现实主义的发展不成系统,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缺乏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后来现代主义种种流派那样自觉的社团、组织、宣言、主张,也没有理论家对它进行系统的论证,这导致人们对现实主义概念的认识莫衷一是。不过,这种情形并不影响人们对现实主义的一般认识,即“现实主义”以再现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为艺术目标。恩格斯从“典型”角度对“现实主义”概念作的阐释改变了人们对“现实主义”概念的一般理解,马克思主义者据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定义,把现实主义视为追求本质真实、以社会批判为艺术再现目标的创作方法。苏联文艺界从阶级斗争理论出发,把恩格斯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文学命名为“批判现实主义”,并根据苏联政治需要,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新的创作原则。从此,“现实主义”概念在现代文论史上变得更为复杂。 现实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其译名最初不叫“现实主义”,而叫“写实主义”,这大概是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王国维“理想与写实”说法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有“写实”、“写意”、“写境”之说,亦有过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历史。近代学人王国维把绘画中的意境说引入文学研究,并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了“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分别。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对社会人生真相的具体描写,类似古典绘画中的“写实”手法,这应该是现代学人把Realism译为“写实主义”的学理原因。 最早出现的带有“写实主义”字样的介绍性文章有四篇,而且都出现在1920年。第一篇是愈之所作《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东方杂志》1920年第1期),它把“近二百年中,欧洲文艺思潮的变迁”分为四个时期:18世纪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的时代”、19世纪前50年“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或谓传奇主义)的时代”、19世纪中叶以后“写实主义(Realism)或自然主义(Naturalism)。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在文艺上虽略有分别,但甚细微,本文为便宜起见,概称作‘写实主义’)的时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New Romanticism)的时代”。第二篇是沈体兰所作《新文学的写实主义》(《东吴学报》1920年第5期),第三篇是雁冰所作《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1920第9期),第四篇是望道译、加藤朝乌所作《文艺上各种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1920年11月《新妇女》第3期)。 中国的三位文学研究者对现实主义概念的理解尚不清晰,他们几乎都把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混为一谈。愈之认为“写实文学是受过科学洗礼的一种文学”,并把其特色概括为这样三种:“(一)科学化,(二)长于丑恶的描写,(三)注重人生问题”;沈体兰则把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概括为这样四种:“科学的眼光”、“实验的精神”、“批判的能力”、“公开的态度”。茅盾的论文中有所谓“纯粹的写实主义和嫡派的自然主义”之言,这表明他知道“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不是一回事,但他在论述中又偏偏把二者混为一谈,说“写实主义的重镇推曹拉(E·Zola)莫泊三(Guyde Manepassant)”,并说“写实文学的毛病(一)是在太重客观的描写,(二)是在太重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把曹拉(E·Zola,今译“左拉”)作为“写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名词使用与内容描述上的不统一,表明雁冰(茅盾)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理论在概念上还不十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