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指的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的适度发展,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品格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的偏向点、着力点,也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依据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五大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协调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协调发展是我党历来坚持的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事物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适度配合,表征着事物内在矛盾关系处于协调状态。这种协调,是维护事物统一性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事物整体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协调发展指的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的适度发展,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品格的和谐发展。社会协调发展,是一种兼顾社会各个领域、照顾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是一个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以解决复杂社会系统之间以及各个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失衡发展的问题为着力点,不断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谐有序地持续发展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党历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及时破解一些社会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断促进整体社会的健康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把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矛盾综合为十个问题,提出了“十大关系”的著名论断,明确指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还提出了解决矛盾的“统筹兼顾”思想,指出:“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指出: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办一些大事的优越性。这就是说,既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又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特别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更好的统筹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新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他强调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其中,协调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聚焦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的诸类矛盾和难题,是发展的偏向点、着力点,也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协调发展理念,既反映了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又切中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充分体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利器和基本遵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价值力量支撑 协调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里,中央明确提出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那些重大关系,而且还具体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世界大变革时期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是国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合力,衡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力,既要看其“硬”“软”实力的强弱,又要看其“硬”“软”实力之间的协调性。国家“硬”“软”实力的强弱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随着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被称为文化的精髓或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力,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紧迫性。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层面看,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是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层面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以“24字”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党中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我国社会价值领域的深刻变革。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任重道远,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急需予以科学的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面对国家治理领域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价值引领和政策导向;“24字”的价值观内容,需要在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上落细落小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公民价值观的实然层面看,当今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总体是向上向善的,主流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存在着较严重的价值扭曲现象。面对道德建设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我们针对道德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凝练公民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崇德向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抓好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使我国的“硬”“软”实力在良性互动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