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5)03-0063-00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在这阵阵热潮之中,也出现了一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对接起来的解读,即认为原来受到拒斥和批判的西方“普世”价值现在被接受了。例如,有文章认为十八大“排除干扰,冲破阻力,终于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西方“普世”价值则标榜自己是不分种族国家以至时代的自由、民主、博爱、平等、法治等价值的集合。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些内容与西方“普世”价值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例如自由、民主等,将西方“普世”价值理念塞进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就显得似乎有一点根据了。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逻辑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实践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 一、理论基础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则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批判地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显著区别开来。 西方学说多数都把某种人性论作为最初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前提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普世”价值综合了这些学说的基本主张,自然也依赖于抽象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抽象人性论认为,在各个个体、各个共同体、各个民族的特性的掩盖之下,世界上古往今来的所有人类成员都有一种共同本性,即所谓人性。人性是共同的,因而也是人人平等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只是改变了人性的表现形式,却没有改变人性的本质内容。换句话说,人性不可能随着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相反社会关系和观念的设计却应该以人性为前提。抽象人性论否定历史地、具体地研究人性的努力,指责这些努力不但在理论上颠倒了人性与社会关系之间本质与表现、原因与结果、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且在实践中指导建立了扭曲人性的制度。在抽象人性论者眼中,自己对人性的看法才是符合现实和历史的实际总结,才是不带有道德幻想的客观观察,才是一切社会学说——包括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人性论为了避免回答善恶何来的尴尬问题,往往断言人性是善恶的某种神秘混合,进而强调其中自私的一面:“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2](P625)这样,自私就被建立在肉体的自然性之上:人只要还具有肉身,就不可能不自私。时代、地域或社会关系的不同不能改变肉身,于是也不能改变人性的自私。既然人性是“普世”的,便可以断定全人类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价值诉求,西方“普世”价值的出现于是也就自然而然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区别开来,如果仍然以抽象人性论为前提,就一定会被西方“普世”价值渗透甚至整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看来,抽象人性论的出现有其合理之处:它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作为商品货币关系的承载者所表现出来的自利性:因其强调人性共同而且平等,还具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但它的缺陷是将带有资本主义印记的人性抽象为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都共有的人性,进而将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做了非历史的绝对化解读,将之一般化为自然合理的制度。人从动物界脱离的过程消失了,人与动物只剩下理性和自由意志上的区别;人自身的历史也在视野之外了,不再有发展。为什么柏拉图在奴隶制条件下提出的人性论,将不同等级的人赋予了不同的人性,而抽象人性论却能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断言人性平等?商品交换中的平等关系代替了奴隶制中的主仆关系,才是抽象人性论代替等级人性论的现实基础。将自己看到的典型人抽象出来上升为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人的标准,是抽象人性论的一般路径。“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3](P2)唯物史观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击中了抽象人性论的要害。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不但批判了抽象人性论,还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性不应该独断或假设,而应该加以唯物主义的研究。一方面,要研究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历史,以总结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另一方面,要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以探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关系下的人性之间有什么区别。恩格斯详细研究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发现对象性的劳动是将猿变成人以及人与其他所有动物相区别的关键:“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4](P383)没有劳动这种物质性的实践,就没有工具、语言、意识以及抽象人性论所强调的人区别于动物的自由意志。人用对象性的劳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自然物来生存,这便是人性区别于兽性的根本所在。这一人的一般本性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式,因为劳动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以及树立在此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全部社会关系下进行的。要想真正理解现实的人,就必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将特定性质和形式的社会关系添加到对象性劳动这一抽象本质上去。唯物史观也正是这样做的,结论便是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60)从此结论出发,就必然得到这样的认识:不但不同时代的具体人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下的具体人性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