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5)1-0012-05 德育概念的厘定是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对德育概念的认识,不仅决定着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而且支配着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文探讨的德育主要是指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作为同智育、体育、美育相并列的一种教育形态。 一、从德育概念的本身出发探求德育 德育的概念是德育研究和实践的最基本概念。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对德育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理解、认识和使用上的混乱,不仅影响德育理论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影响德育工作者实践工作的开展。 (一)从理论层面来看,存在对德育概念认识不一致的现象 1.学界对德育内涵界定不一致。何谓“德育”,从内涵上看,我国学界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有代表性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1];第二种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第三种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3]。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学界存在“转化论”、“施加论”、“内化外化论”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普遍认同德育内涵至少应具备三点:德育是一种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德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不是政治活动;德育的目的是把一定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德性”和“德行”[4]。 2.学界对德育外延界定不一致。从外延上看,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争,目前的著述关于“德育”外延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主张把德育仍看作道德教育的简称或同义词,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也即德育的狭义概念,第二种认为德育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强调:“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该文件同时使用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第三种观点主张把德育看做是广义的概念,但关于广义德育应包括的内容,学界又有不同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说,即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内容;“四要素”说,即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五要素”说,即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4]应该说,对于德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之说,都离不开概念本身的意蕴和其演进变化的历史。德育外延的多种认识在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文件表述中同样存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规定“德育即思想品质和政治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认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则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它体现的是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央16号文件将德育外延概括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分析以上对德育概念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德育过程的发展,德育外延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更多强调的是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为首,道德教育次之,使德育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代称。 (二)从实践层面来看,存在对德育概念认识不一致的现象 在实践运行层面,一方面存在两种倾向,即重政治轻道德的倾向,同时也存在着重道德轻政治的倾向。另一方面存在重视德育局部实践,缺乏对德育整体的有效整合。 1.重政治轻道德。即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忽视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从德育概念演进的历程来看,从“德育即道德教育”到“德育即政治教育”再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逐步突出了政治的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强化了德育的政治教育倾向,过于追求德育的政治属性,忽视德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导致学校教育轻视甚至排斥基础文明教育。从目前高校的教材与课程设置以及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来看,强调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偏多,轻视道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开展德育的价值,这种意识形态色彩过重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向情绪,反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重道德轻政治,即比较重视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初义,过于强调德育概念中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不考虑随着现阶段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深化认识对德育内涵、外延的丰富扩展,认为道德教育有利于在国际背景下的交流,有利于学科建设,更有利于具体化人们对德育概念的认识;还有人认为单纯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忽视正确的政治信念的教育。 3.重局部轻系统。即比较重视对德育局部的实践,缺乏对德育整体的有效整合。从德育内容来看,德育工作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节,未能将各种思想道德问题与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对学校内外环境也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从德育过程来看,德育工作内部环节缺乏配合和规划。从德育管理来看,全员育人是大学德育管理的基本思想,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德育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脱离,德育成了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的事。 为什么会出现对德育概念认识和使用上的混乱?理论界公认的原因有:一是德育概念理论来源多元化。既有我国文化中德政不分的传统,也有受西方近代以来德育理论的影响,既有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发展过程中政治倾向严重的影响,也有对苏俄时期德育理论的借鉴。二是我国本土德育学发育程度低,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对哲学和心理学的批判使德育研究失去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德育缺乏反映自身特点和支撑其科学基础的理论依据。三是从事德育研究工作者多半不是科班出身,笔者认为,除以上原因之外,当前学界以及实践领域对德育概念认识和使用混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反映德育概念的特性把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