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5-0016-05 本文拟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为中心,结合习近平近年来的相关论述,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根基性、坚持文化的自主性与根基性三个方面,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 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习近平首先参照儒学经典《大学》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框架,并强调:“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笔者认为,这一论断不仅从理论上阐发了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问题,而且从实践上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主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目标的极端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同样也已经为我国不少文化学者所认识到了。例如,汤一介就说过:我们要重建道德和价值观念,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我们当然要吸收其他的优秀文化,你民族的根扎得越深,你的吸收能力就越强。”[2]此外,楼宇烈、姜义华等也对此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这一切说明,尽管各位学者的视角有所差别,但都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至于这些学者为什么如此坚定地倡导在坚持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曲折道路和光明前景密切相关的。毋庸讳言,一百多年来,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国曾经出现过一种“民族文化主体性”消失的过程,导致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越来越少。当然,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的中国志士仁人,在奋斗中也很快地开始觉悟,在本民族和文明中找错,是必需的,但只是找错,又是不行的。特别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已经大为增强。 进一步说,关于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从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位文化和道德伟人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论述中获得有益启示:“尽管孔子与一个时代的潮流不相一致,但未来仍然属于他……由孔子一手创造的思想还没有达到它最完全的发挥……如果设想一下中国思想的明天,那么它必然是一个从孔子学说出发的通过实现其开始具有的各种可能性并将其中蕴含的所有生机和活力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有所革新的思想……对孔子精神做符合时代精神的革新意味着精神和伦理文化对于物质主义文化的一次胜利,它将不仅对于中国,甚至对于全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3]要知道,施韦泽写下这些话语的岁月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1939/1940年,不太容易引起国人共鸣。而在中华文化已经出现复兴曙光的今天,我们必须承认:这确实是一种高瞻远瞩的预见! 有了这么一个背景,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的论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1]这就是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在于“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自信,特别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即对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的自信。对国家、民族或政党而言,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4]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就文化和价值观建设而言,可以说正是这一自信的成果。当然,由于“民族文化主体性”消失过程的长期影响,导致许多人还不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而必须明确的是,现在的实践和理论条件已经允许并不断要求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必须指出的是,在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支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时代精神)的论述中,习近平重点和反复强调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独立性”问题:“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6]“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7]笔者认为,这些阐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这么说的根据在于,在当代全球化的生活和思想语境中,我们不仅应该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精神独立性的角度来理解坚持核心价值观之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而且应该自觉地认识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曲折和奋斗牺牲,尽管我们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但在这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坚持和发扬光大“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我们就仍然有可能丧失大好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