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4-006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从各种社会信任危机现象及事件来看,有效应对社会信任危机问题的确刻不容缓,但是这一研判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我国目前急剧的社会转型现实使得各种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改革、重构和完善,社会信任本身也是如此。而且,不信任也并不代表信任危机,相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不信任也正是我们构建现代信任系统的转折点和良好契机。第二,所谓的“跌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所谓的及格线也没有明确的参照物。换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所揭示的颇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对当前社会心态分析的结果,恰恰折射出人们对社会信任问题的认知陷阱之所在,容易将不明就里的民众引向这一陷阱。当前,要走出信任危机之认知陷阱,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区分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考察信任与不信任的内在矛盾及张力,分析不信任产生的原因,透视其真实内涵,从而把握走出信任危机认知陷阱的有效路径。 一、信任与不信任的内在矛盾及其张力 有一幅漫画,背景是一个小卖部,顾客手里拿着刚买的一包香烟并端详其真假,而店主则在辨认刚收到的钞票之真伪。漫画一面讽刺着当前造假的乱象,一面却真实地揭示出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同时,漫画也告诉我们,不信任的行为过程是为了信任的结果:买到真烟,收到真币。由此看来,画面反映的不信任以及不信任引发的一系列行为既是客观现实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出立体交叉的多元运动趋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世界上可能没有多少国家和地区能像中国这样,人们的生活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经历如此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能经历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不仅让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来不及反应,而且连我们自己也似乎没有做好如何安顿自己灵魂的准备,只是被载于“巨轮”之上顺着惯性前行。当前,急剧的转型深切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态度和实践的方式,进而引起社会风尚的震荡和嬗变,导致信任的缺失和不信任的滋长与蔓延,形成了信任与不信任矛盾运动的张力,生发出个人欲望被激活之后的二律背反效应。 第一,个人欲望被激活之后的二律背反效应。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正是个人欲望被激活并放大的过程,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与人性的发育都是空前的。人将自己的力量附载于物质之上,通过支配物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而社会风尚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所以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社会风尚变迁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伴随着个人欲望激活与放大而来的却是与之不相匹配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淡薄,并引发了诸多乱象与二律背反效应:一面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富足与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面在担忧继“三聚氰胺”、“塑化剂”之后还会有什么;一面在接受着廉洁奉公的教育,另一面承受着“表叔”、“房姐”等事件的不断“涌现”;一面在学习“八荣八耻”,另一面通过媒体经历着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民众突然发现自己被有关信任的困惑包围着而无所适从:这个世界,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还能相信谁?什么才值得我们永恒信赖?由此,信任缺失、信任感匮乏、信任危机成为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 第二,信任的缺失和不信任的滋长与蔓延。其实,人们关于“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还能相信谁?什么才值得我们永恒信赖”的反思,不只是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风尚良性发展或即将转向良性发展的一个信号。针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乱象,人们一直在焦虑与不安中品味着信任与不信任。许多人只信任传统的以血缘、亲缘、熟人社会所缔结的信任系统,而当这一系统被摧毁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一切都不可相信了,慨叹信任危机、信任感匮乏、信任缺失,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恰恰反证了不信任的独立性。正是因为不信任意识的生发才引起了信任的缺失,正是因为不信任意识的膨胀才引起了信任感的匮乏,正是因为不信任意识充斥社会才引起了信任的危机。信任需要从不信任那里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其实,信任与不信任始终都像是孪生兄弟,无法摆脱对方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不信任的滋长与蔓延正是信任与不信任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三,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运动及其张力。信任与不信任是对立统一的范畴,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二者都无法摆脱对方而独立存在。在以物质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在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内相互依存,同时又共同隶属于信任系统并为其所统摄。就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其实信任也是有阶段、有层次的: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状态阶段,主要是没有主体性的、盲目的、无条件的信任,主体依附于自然、权威等客体,行为者与对象处于依附与被依附关系,所以在这一阶段信任客体是居于主要地位的。第二阶段是以主体为主导的、充满怀疑主义的、可以否定一切的主客二元对立阶段,这一阶段的进步性表现为信任主导权转向了个体,个体似乎对权威、团体、领袖都可以加以否定而报以不信任的态度。行为者从主体意识出发对环境、对象、关系等获得价值判断的肯定,在充满焦虑的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第三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阶段,这里既没有完全的信任,也没有完全的不信任。信任的主导权既不在主体,也不在其对象,而在于双方的相互依存转化中。可靠而又现实的信任是主体与其对象之间互相作用、矛盾运动的结果。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第二阶段,即苦恼意识阶段(黑格尔语)、怀疑主义阶段,在此我们有机会深入透视信任与不信任对立统一的真实内涵,品味其间的酸甜苦辣,这正是二者矛盾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