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物质匮乏的状态,进入到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大大提高的社会。而“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①。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过于倚重却忽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弱化和缺位了思想文化的职能,导致了这方面问题频现与凸显。 从理论上看,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是“重大的反作用……尤其在经济基础本身陷入矛盾,意识形态就引导性格结构沿着与经济基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②。由此可见,思想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导向性的,对社会起着正能量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考虑,思想文化建设关乎民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度,尤其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社会的凝聚力、民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只有植根于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并生发出民众的社会共识。因此,应敢于直面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为解决问题积极寻找路径。 一、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在进步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尤其在思想领域中,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改革共识的弱化、意识形态的滞后、文化信仰的危机、信息取舍标准的缺失、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矛盾、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六个方面。 (一)改革共识凝聚的艰巨 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改革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一股怀疑、动摇乃至否定改革的情绪在滋生、蔓延。同时,不同利益阶层在全球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发展方向上或多或少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当下,凝聚共识存在艰巨性,即获取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上存在困难。 凝聚共识的核心前提是对公平正义的考量,尤其是公民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如何实现公正平等的分配问题。改革共识凝聚的艰难在于,首先,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社会环境氛围还有待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只有真实地表达各自的声音,才有获取公平正义的可能;其次,供大众表达思想的平台还比较少。大众的声音需要一个充分表达的地方,如果民众具备免于表达恐惧的自由,社会的凝聚力就会上升。再次,还没有形成鼓励讨论,支持讨论的社会氛围。改革不是个人的行为,它关涉的是民众的切身利益,对一些实际问题应通过适当的讨论达成认识上的统一。第四,还未达成对改革发展的参照系、价值坐标和评价标准的共识。不能只凭部分人的心理感觉推进改革,改革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和时间节点。最后,还没有认识到法律作为底线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使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不同的声音得以表达,各方欲求才能得到平衡和保证,才能达成社会的制度完善。 凝聚改革共识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使政府真正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基本的服务和保障;真正成为公共政府,并且能随时校正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其中尤其强调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这对凝聚改革共识、获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识形态的滞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工作所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受众的知识性要求不断增加,意识形态出现滞后性。由于当下社会宣传受众的知识背景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能力大增,对新问题自然提出新的要求,如:真实性要求、价值性要求、成就感要求等。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要对此做出解答。重庆事件、贪腐视频等事件的出现,导致社会中间阶层出现对意识形态疏远化的倾向。严重地损害了意识形态的正面性。思想文化工作者对思想工作内容缺乏深度研究,依靠陈旧的表达和解释的事实,使得民众难以在内心上接受。 缺乏对宣传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度的研究,缺乏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在宣传过程中用陈旧内容应付新情况,流于形式,效果适得其反。理论上的弱势状态使讲的人不坚信,听的人听不进。比如,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媒体的宣传心理差距很大,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小道消息满天飞,消解了正规渠道的信息,猜测、传闻、批评、忧虑等情绪弥漫。这种意识形态真空化的趋势明显,为西方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这种危机也往往被地方发展的GDP崇拜所掩盖。 当下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落后也是滞后性的表现。目前意识形态的“灌输”由上而下,缺乏互动性,加上传播方式的落后,使得民众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特别是大量社会中间阶层,对意识形态逐渐疏离,直接成为危机时刻的旁观者。当下,执政党和中间阶层需要达成共同守护的信念,即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如何对意识形态予以接纳。建议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契机,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融入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中,以获得更为广大的认同。特别重视民众对意识形态最强烈的诉求,即“推进民主和反腐败的进程”。 意识形态滞后的问题还根源于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导致社会矛盾的积聚,比如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所产生的抱怨情绪。这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和知识界、学术界取得良好的沟通,及时矫正,增强意识形态问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三)社会文化信仰的危机 文化信仰的缺失是导致价值观迷失和混乱的根本所在。当前文化信仰危机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口是心非。以致“怎么也可”的心态在社会上流行。当前,民众对待文化基本心态有:对官方宣扬的文化阳奉阴违;对西方文化不再盲目跟从并有选择地接受,这是因为个体文化跟随利益标准摇摆,只要符合个人利益均可接受。这些倾向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庸俗、混乱,缺乏积极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指导。由此带来个体行为的极端膨胀,经常遭受文化素质缺失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