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宣传教育并不只是宣传部门或教育部门的事,它是个大概念,其内容也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宣传教育,也都离不开宣传教育。比如,就一个企业而言,宣传教育对内是力量的发动机、协调器,对外则是打开市场的钥匙。那么如何搞好宣传教育?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在探讨。前几年,宣传部门提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其实这“三贴近”固然重要,但仍然是“一厢情愿”,没有从宣传教育与被宣传教育对象的互动关系上来思考问题。因为,宣传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合作”过程,必须从双边关系出发,有效解决好“适合”“适宜”“适度”三大问题。 一、“适合”要解决好方法问题 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你苦口婆心向人家宣传讲解,人家可能不领情,甚至根本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情况,而方法不当则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搞宣传教育除了内容新颖,有吸引力之外,还有一个方法“适合”问题。只有掌握好“适合”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 讲“适合”就要讲选择。有研究指出“做事有学问,学问在选择”,有选择才会有所取,有所舍。“取”之得当,才会有所进取;“舍”之毅然,才会有所精进。方法选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但就其宣传的目的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瞄准对方选方法。有这么一则波斯寓言:一对老夫妇,在他们结婚五十年后,准备举行金婚纪念。就在这天,吃早饭时,老太太想:“五十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卷时,我都把最好吃的面包卷的头让给他吃。今天我该自己享受享受这个美味了。”于是她切下了带奶油的面包卷的头给自己,把剩下的部分给丈夫。不料她丈夫很高兴,吻了吻她的手说:“亲爱的,今天你给了我最大的享受。五十年来,我从没吃过面包卷的底部,那是我最爱吃的,但我一直想你一定也喜欢吃,所以从来没有提出过吃面包卷的底部。”这则波斯寓言给我们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大启发,即,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的宣传教育,让对方满意,既要选择适合的宣传教育方法,更要重视对方的感受,而不能光凭自我感觉。 强调瞄准对方选择适合的宣传教育方法,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从“一种方法”“一副面孔”“一味高调”“笼而统之”“广而告之”的简单做法中走出来,而采取针对性强、适合他人“品味”的灵活的宣传教育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所以方式的选择不是“选”合乎自己“口味”的事,“择”自己爱听的话,而是要“选”合乎他人“口味”的事,“择”他人爱听的话。当然,芸芸众生,千人千面,性格不同,需求复杂,除了个别宣传教育以外,再好的宣传方法也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需要。然而,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共性。比如说,每个人都有“探奇”心理,如果我们创新宣传教育方法,适应人们的这种探奇寻胜的心理,就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举个例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百姓日用”、以身为本的思想很合乎平民百姓的口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他别出心裁、异乎常人的一些宣传教育“法门”。如他或按《礼经》制着深衣、戴五常冠、执笏板、乘蒲轮车,“行则规圆方矩,坐则焚香默识”;或在门前张贴“招生广告”,谓:“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这种使“乡人始而骇”的方法,收到了“渐而信,久而浸与俱化”的效果,因而从学者很多,泰州学派的影响也越过越大。当然,创新方法只是改进宣传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从合乎宣传教育对象的“口味”出发,去选择合适的宣传教育方法。 选择适合的宣传教育方法,还要注意选择特定时期的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需求。人的共性也是随环境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曾有这么一篇《一首禁止不了的歌曲》的短文。文章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流传甚广、禁而不止的故事。歌词作者是一名普通的德国士兵,他在去俄国前线作战的过程中,用两位女友的姓名作了歌名,用“兵营前有一盏灯,路灯下邂逅了意中人,我多么渴望能再相遇,亲密偎依在路灯下,我爱莉莉·玛莲……”这样平实的又真情毕露的心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女友永生难忘的爱情。这首歌曲由一名叫舒尔茨的作曲家谱曲,并由一名叫拉蕾的歌星演唱,最后灌制了唱片。从此,歌曲就在战场上流传开来,从南欧到北欧,从非洲战场到苏联前线,凡是有德国士兵的地方,总有人唱《莉莉·玛莲》。为什么一个普通士兵的恋歌会引起如此的轰动效应,为什么一段简单的恋歌会让士兵如痴如醉地反复吟唱?关键是这首歌适合了战争时期士兵们的特殊生活。事实上,我们不少宣传教育工作“普通话”讲得越多,大道理讲得越多,离实际、离群众、离生活也越远。《莉莉·玛莲》的成功就在于“歌曲里描绘的灯光、街道、夜晚、漫步和恋爱等等,都是士兵们所熟悉的,具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感染力,让士兵们想起乡音乡情、战前和平宁静的生活、昔日可爱的姑娘,而渗透在歌曲中那深深的感伤情绪,又影响着每一个参战士兵,使他们对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充满了怨恨”。一句话,歌曲的魔力就在于它适合了士兵的特殊生活,贴近了他们的现实心理需求。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宣传教育是一种心理融通、双方配合的双边活动。过去不少人只把宣传工作看做是“宣”和“传”,把教育工作看做是“教”和“育”,其实这是对宣传教育工作的一种误解。宣传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宣传教育工作者起主导作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起主体作用。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部的信息输入只有通过内部处理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宣传教育对象的参与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否则,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不会达到期望的效果。为此,我们一定要更换思维角度,从单一的思维中走出来,学会从宣传教育与被宣传教育两个方面来选择适合的宣传教育方法。 二、“适宜”要解决好沟通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双方进行心理沟通或交流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宣传教育都是在心理融通的情况下和谐地实现的。有人在一篇文章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嫣然基金会成立后,我曾发誓,每次坐飞机都要发宣传单。我一般在飞机快降落时,等大家睡醒了才发。有一次刚发完,我还没回到座位上,一个人‘啪’的把那份宣传单当着所有人的面扔地上了。我愣了一下,这是一种毫无理由的污辱,我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们那个宣传单的内容很简单,里面的话是我写的:‘如果您有一颗慈善的心,如果您还没找到实施的途径。请加入我们嫣然天使基金,让我们一起把爱传出去。如果不需要此信件,请转交他人。’因为已经写了这样的话,我认为自己并没有打扰到他。如果他不要,把它扔到地上,我也不要吗?我走过去把那个信封捡了起来说:‘对不起,打扰你了。’后来有一天,我们基金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收到了一笔十万元的捐款,署名只写了‘对不起’三个字。我一想,就知道是谁了。”这是一个亲身的宣传经历,在宣传中遇到了挫折,遭受了“白眼”,然而,一个“对不起”不仅平复了对方的情绪,而且促进了对方的心理转化,达到了最佳的效果。那么怎样搞好心理融通呢?最重要的是抓住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