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02-0009-07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自身完善于发展中的一项特殊的人类行为,它不仅是使人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直接切入了人们自身生存状态的问题,引领我们对自身在世状态进行反思,进而从一个欠缺的生命存在向未来圆满可能性不断复归。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一种教育活动,而是人的生存活动的一部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论价值往往被以往的研究所忽略。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本体的构筑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的问题。 一、提问还是回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直接给予答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直接的答案,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等。我们不假思索地将其直接传递给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我们所给予的答案,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好比我们给学生一把钥匙,却没有告诉他们这把钥匙能够打开哪一扇门。对于学生而言,钥匙始终只是一把外在于自身的钥匙,并没有成为他们心灵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尽管学生可以对我们给予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却无法运用这些理论去探索人生历程、面对纷繁的世界。答案只是在形式上成为学生记忆的一部分,但并未与学生的真实生存状态对应起来。 一个更为令人忧虑的后果是,这种直接赋予答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步入社会之后竟显得如此脆弱。答案本身并非作为活的知识展现于主体的内心之中,而只是主体头脑中条条框框式的教条。毫无疑问,当主体应对真实的生活现实时,便会产生巨大的问题。要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前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要么抵御不住负面的诱惑,最终舍弃在象牙塔里辛辛苦苦的积淀。前者必然引起主体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失败,最终陷于忧郁;后者则摒弃了道德原则而直接向社会“恶”的一面屈从。这两个方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毕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让人们记住一些死的原则和答案,而是以这些内容为工具解决人作为一种此世间的存在,如何应付蕴含重重危机的生活世界,并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实现向圆满的超越。毫无疑问,直接给予答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直接给予答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浓郁的市场氛围中更显得举步维艰。市场经济社会大大加快了社会更新的步伐,在不同时期,人们面对的生存状态的答案均会有所差异。在时代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加快了答案的更新速度。当我们以一个过去式的答案来试图解决处于不断流变中的社会现实时,我们并不比那个刻舟求剑的楚人聪明到哪里去。一个更令人尴尬的事实是,答案更新的速度始终不能跟上新问题提出的速度,在以答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那里,始终与流动中的社会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相对于社会而言始终是落伍的。 在以答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的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在他们眼中,既然给予学生答案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跟不上潮流的,那么他们干脆提出,“与其给予学生答案,不如什么都不给”,让学生完全自助式地去面对社会现实。如今,所谓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么做的。在其理论中,学生拥有一种康德式的自我完善的理性自律,因此这种自我意识自然会让每个人在每一项具体生活问题面前,进行自我选择而达到自我圆满。他们反复告诫人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思想问题,任何教师都不能在其中横加干涉,否则就是“灌输”,就是思想控制。美国的价值澄清学派将这一理论观点推向极致。在其主张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成人不要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1] 这是因为“人们能够学会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价值是个人的事情,如果他们不是被自由地接受,它们就不可能是针对个人的。”[2] 在这种理论前提下,受教育者个体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决定如何选择。然而这种康德式的先验理性自我并非像主体性论者声称的那样是先天完善的,人的自我意识必须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向成熟的演进过程。主体性论者只是看到成熟的果实而完全不顾果实在成熟前的生长历程,并将果实的成熟状态看作果实的永恒状态。同样,理性的自我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成熟状态,它源于不成熟并直接作为不成熟发展之结果,而从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于是,一个理性的受教育者当然可以自主地决定,教育者在无意识地忽视不成熟个体的成长历程时,也将自身的角色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对受教育者的放任。在面对答案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时,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与其给予学生答案,不如什么都不给”。 在直接给予答案式思想政治教育走入死胡同,以及放任式思想政治教育陷于悖谬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不能仅仅充当钥匙的给予者,更不能对学生弃之不顾。一种理想的方式是,先带领学生来到大门前,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可能性中寻找大门的钥匙,最终步入一个全新的空间。因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与其说是给予者,毋宁说是一个带领者,让学生在人生的问题面前驻足,找寻自己的答案。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被置换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变成了一种真正沟通性的师生交流过程,而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提问,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到学生面前。唯有如此,教育者才能成为学生从欠缺走向圆满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