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2)23-0031-05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制定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新局面。其鲜明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回顾、总结这十年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和成效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成效显著。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大学生。在总结吸取“85方案”、“98方案”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05年1月开会专门讨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出台了“05方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将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在招投标基础上,组建国家队,编写了高质量的权威教材,从2006年入学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实施6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削弱的问题得到扭转;2007年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又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评选工作;开展了教师培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2004-2012年八年间,教育部共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千人次,各省(区、市)培训7万人次;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学科脱颖而出;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加强。十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合作,坚持每年都组织大中专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评选和表彰“三下乡”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2003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2011年已招募5万多名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11个项目的服务,其中8000多人选择了留在西部,彰显了实践育人的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赛会志愿者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社会志愿者100万人以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园区志愿者8万人,城市志愿者10万人,社会志愿者200万人。上述重大活动的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的良好服务和精神风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了一致的赞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良好载体,要求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在贯彻这一精神中,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着手立项建设9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许多高校也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大学文化建设富有特色。许多高校都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凝炼大学精神和校训,校园文化各具特色,“以文化人”效果明显,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2003年11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转发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党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办学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经验,其中特色鲜明的“励剑文化”全面体现在校园建设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中,使学员全天候地耳濡目染浓郁的“励剑文化”,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大学生社团发展很快,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素质、增强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撑作用,发挥着活动育人的功能。各类爱心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公益社团更是使大学生在服务人民中受到教益、增长才干,发挥了道德整合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现代化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日渐受到党和国家以及高校的重视。高校心理咨询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普及之后,新世纪正在进入提高完善阶段。但总的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摸索和积累经验的初级发展阶段。根据十七大关于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的精神,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和投入不够,队伍人数少、力量弱,编制归属不清、待遇偏低等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6月24日召开了直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加强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狠抓队伍建设,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工作机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在贯彻落实中,各高校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部属高校基本上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有的配备了专职人员,大多数配备了兼职人员,总之,程度不同地开展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研究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2006年起还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5.“三育人”工作明显改善。十六大以来,“三育人”工作得到创新发展。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的所有课程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为了提高“课堂主导”渗透德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和各地评选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表彰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学先进、赶先进。200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高校据此精神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如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加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寓教于管理之中。许多学校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决策和对严重违纪学生处分决定事前召开听证会,听取学生意见。高校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简化了入学手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奖、贷、补、免、勤多层次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改革了运行机制,财政贴息,高校从学费中抽取部分作贷学金。教育部对少数不及时开展工作的地方给予曝光,批评督促,对助学贷款工作先进的地方以奖代补。这样,各银行、各地政府都积极做好此项工作,生源地贷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确保了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除开设就业指导课外,不少学校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将择业指导与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各地、各高校还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许多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逐渐增多。近年来有200多万大学生志愿到农村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当选为十八大代表的4名大学生村官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