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614(2000)04—0102—02 一、素质教育下的德育 1.在素质教育观念中,德育的地位在新的角度中得到体现。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德育的重要地位以新的角度得到强调和明确。这一点,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有精辟的阐述:“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影响人的发展;同时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正因为相对独立,所以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才表现出有强有弱的现象。从它们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看,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素质等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素质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政治素质则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一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它又与科学文化、心身、创新、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它们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对人的素质要求来讲,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最根本的部分,这一点也是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从青岛大学近年来开展的毕业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为用人单位所看重。就是说,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切实体现出德育的重要性。这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德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大家尤其是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2.在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才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协调。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实施和学生成才内在需要之间的协调统一,落实起来似乎总是存在着困难,不少学生也总觉得德育就是政治说教,不符合自身的需求,并似乎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也正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素质观念下,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素质的发展需要其主体的充分参与,因此学生在教育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在这种观念下,德育不等于政治工作,而首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德育的实施首先应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来安排,不是从德育工作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客观需要。德育围绕着学生素质提高来开展,学生在其内在成才愿望的推动下也产生了对德育的需求,这样德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才需要得到有机协调。 3.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德育和智育在新的视野里得到统一。许多德育工作者感到,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德育和智育相分裂的现象。甚至在一些高校发展为“两张皮”,智育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不愿过问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而德育被认为仅仅是“两课”教师或学生工作系统的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德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转化为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在知识的层次上,德育和智育是容易分开的,这样也就容易造成两者的分裂。而素质不同于知识和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结构,它具有更强的复合性,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特性的某种综合体。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使人具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处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素质教育的思想较好地把德育和智育统一起来了,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智育从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变到使学生获得支持其知识和能力长期发展的素质结构。德育从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转变到使学生获得支持其思想和品德持续完善的素质结构。从一个人的素质层次来说,德育和智育的最终目标是既互为补充又相互融洽的,不能绝对地机械地加以分离的,德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发展,智育也能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德育和智育共同作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大大地拓宽了德育的内涵,促进了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4.素质教育观念下,高校德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面向人的发展需要在新的高度上得到结合。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而素质提高的方向和标准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是检验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这样,素质教育观念把教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面向人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素质教育思想使我们在积极的意义上思考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学生也在思考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公平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民主与法制观念、诚实守信的品格、敬业精神、开放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双方都得到重视,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二、围绕素质教育,做好德育工作 1.德育要切实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从总体上讲,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德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德育的目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要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切围绕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进行。德育要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知识教育中贯彻德育,在德育之中,从教育内容到方式、方法上注意进行素质教育。融素质教育于德育中,一方面从教育内容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挥德育的优势,从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在教育方法上注意给学生以辩证思维的引导和启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德育服务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2.德育要将现成结论的传授转变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社会转型期,中外文化的撞击,各种价值观的冲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激烈和经常,社会的文化形态、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也正由一元转向多元,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选择。同时,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德育要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有助于德育的实效。更重要的是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才能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德育不仅要传授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