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1)21-0020-04 一、目的研究有无意义? 马克思把目的理解为人在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即“活动所要创造的未来对象的主观形式的建立”。[1]目的是人的需要的反映,它表明人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要创造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新现实。目的是人的活动的灵魂,规定着活动的价值和方向,并且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定,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同目标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理想性、抽象性和应然性的特质,那么有没有必要对这种抽象和理想性的东西进行探讨?即便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能否达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共识?探讨更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更为可取? 有研究者曾把教育理论的研究分为三大类:事实研究、价值研究、技术研究。其中,价值研究是改造教育的方向,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标、道德标准等,它以“应该”的方式提出论断。“从根本上说,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设计一种完善且合理的教育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包括制度、技术、行为等物质实践性层面,又包括目的、价值、态度等精神性意识形态层面。教育理论进展的标志,就是看它所设计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的教育生活方式之间的距离。显然,要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就必须使这种距离加大。”[2]虽然作为特定的、特殊的社会整体中的一个单元,教育受整个社会背景的限制,但这不代表教育就应该被动地适应,它必须在相对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把握社会文化的可能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适时提出新的生活方式来安排教育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加强教育生活中的价值研究”,尤其是其中的目的研究,这直接关系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思维方式。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大致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创新与发展研究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思想品德的个体发生发展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发生发展研究,以及基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而进一步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之“病症”的诊断与批判性思考中,着力于“怎么做”层面的居多,而相对忽视“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元问题,或许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密切相关。但如果在基本的“元”问题上混沌或错误,实践工作肯定会出现问题。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基础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理论研究关系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拓展、深化、提高,基础理论研究不好,应用研究也会缺乏后劲,甚至停留在低水平徘徊。”[3]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显然是需要探究的具有根源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动物。正是人的目的性,指导着人不断地向更好的未来迈进。人又是具有超越性的,不会停留在某一固定的状态上,而是处于绝对的运动之中,不断地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螺旋上升。正是人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更为超越的目的来指导。同时,“教育目的是区分好教育与坏教育的根本标准,换言之,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目的的确立”。[4]失去了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不稳定而支离破碎,会在时代的裹挟中左右摇摆。 虽然更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可缺少,但目的毕竟不同于目标,目标也不能取代目的。任何目标的确定如果要避免武断性就需要进行某种推理,而对目标合理性的推理中必然有目的的参与,何况更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目的也并非对行为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只对将用于建造房屋的每块石头进行精雕细琢,而对于房子要建成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因此,先研究总体目的,再深入探讨具体的目标似乎更为合理。否则,如果只讲具体的目标,则势必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相互之间不可通约,既不相容更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较为切近的“地上的理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关切。但我们同样需要更终极的“天上的理想”,因为它使思想政治教育意向高远,从而有足够的信念和信心引导人、教育和社会走出现存的不合理状态。失去了“天上的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会失却崇高;失去整体性的、稳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执着于相对多样的、分解的、不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成为一种杂乱无章的、充满矛盾的存在。理想性、普遍性、终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普遍性,在于确立统领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信条,避免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经常变化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迷失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摇摆与动荡。 在我国,自1970年代末至今,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上也一定程度上奉行“取法乎下”的策略,甚至至今这种强调世俗化或现实化的趋势仍然意犹未尽。这虽然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转变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从深度和高位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外在抑或内在? 既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必要的,那么可以从哪些视角对之进行探究?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教化来维护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和精神主导”。[5]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整合。[6]还有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管理的特殊公共管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加强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