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构建了一个新的符号化、影像化、超文本化的虚拟实在,改变了语言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开启新的交往模式、社区群落和社会文化生态。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加速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借助搜索引擎,网民可以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网络正在迅速地创造新的思想交流平台,成为思潮、价值与意义生产的集散地。 网络空间结合虚拟实在技术,极大地延伸了社会思潮传播的通道,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自己寄居的地盘。网络的虚拟性、数字化、匿名性、个人化、时空压缩性等特性,使日常生活以镜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构建了一个由电子超文本营造的仿真世界。仿真的“虚拟社区”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趋向消解,虚拟社区表达的利益诉求与现实世界的利益诉求大体是一致的,甚至比实际生活中的话语交流还要本真。新媒体技术创造了新的社群和价值、思想共享空间,让那些兴趣、利益相同的人联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关系。在虚拟社区中,网络信息活动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意义生产、传播社会思潮的,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哪些变化?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中多样化思潮凝聚的不同意见、态度和倾向,合理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现有的研究对网络舆情非常重视,相关成果很多,但对网络思潮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全方位的深度审视更是缺乏。本文将通过对虚拟社区中社会思潮发生机制、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的探讨,揭示虚拟空间背后真实的话语冲动、欲望表达和利益诉求。 一、社会思潮在虚拟社区中的多向传播 网络空间已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并非是一种幻想空间,而是用交互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它与客观现实同构共生,是一个容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众多领域的电子场,这些领域紧密依存、相互影响,彼此穿越、多维映射。网络的人造世界里,对应着现实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并以新的空间形式、叙述法则、话语结构和支配逻辑呈现出来。作为一定时期内传播开来的一种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既可以表征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理论,也依托于较广范围内存在的社会心理。每一种思潮都有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心理依据,包含着一套观念和价值系统,以综合形式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虚拟现实中的社会思潮传播,是无数网民个体选择意志、利益诉求的汇聚,个体的表达欲望和选择意志在价值观念的纠结、碰撞中相互交叉。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一起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吸引众多网民关注进而形成社会舆论,加上“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起初还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或事件的公众舆论就可能升级为社会思潮。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对物理世界和人类心灵延伸的结果,它也被称为电脑模拟、人造现实、虚拟环境、扩展的现实、赛博空间等等,展示了信息爆炸、思潮迭出、舆论杂陈的新景观。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认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将用户表现为有生命的“化身”,扩展了声音电话技术和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特性——自发性和不具名的潜质。①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功能,网络中的热点事件、思想运动可以吸引大量网民加入,制造舆论声势。就像微软的首席工程师克雷格·芒迪(Craig J.Mundie)所说:“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使得上百万的人们能够把他们的观点数字化,并广为传播。”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网络民主思潮打开了通道。典型的如厦门PX项目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辽宁庄河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香艳日记”事件等,对网络民主思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虚拟现实是一个混沌、多维的超空间,充满了张力、困惑与矛盾。诸如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分化、新富阶层与弱势群体的距离、民族主义者与全球化分子的歧见、新左派和新自由派的论战,在这个世界性的网络中,无数个人思想融入其中,朝着不同的方向、目标发散,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元。媒介技术营造的新环境同样具有社会性,它能连接人们原先无法接触的个人和团体,也是社会思潮萌动、传播的新平台。虚拟现实形成的独特语言、程序和规则,为社会心理释放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模式。虽然网络缺少一些物理性的东西,例如邻居、建筑和城市,但是它为用户们聚集在社区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机会,为人们在网上寻找身份认同提供了数字化空间。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一书中指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区是由那些在一起居住或工作的人们组成的。而对于那些上网的人来说,全球性的互联网就改变了这一切。不管人们在现实世界相隔多么遥远,那些情投意合的人都可组成自己的社区。③虚拟社区不是以成员数量多少来衡量的,而是取决于吸引受众的内容或话题,以及参与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反馈和互动,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如特殊兴趣、思想倾向或文化身份的网民才有可能组成真正的虚拟社区。在小群体中活动的微博、博客作者和社会化网络的用户,同样构成一个社区,小群体中的沟通、互动可能会更多,成员之间也更容易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