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10-0033-04 把榜样与偶像结合起来讨论,专门研究榜样与偶像的互相转化问题,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把榜样与偶像结合起来研究?二是榜样与偶像能不能结合起来研究?三是榜样与偶像能不能转化?是全体还是部分之间的转化?本文将简要回答这些问题。 无论是人们的直觉,还是理论界的把握,大家几乎都对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现状有着大致相近的认识。即榜样教育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感染力亟待提高;偶像崇拜有狂热过度的倾向,应当加以适度控制。两者存在的问题恰如一个问题的两个端点,一方面,榜样教育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呼应;另一方面,偶像崇拜时时惹出麻烦,需要理性的约束。如果把两者之间的源头——榜样与偶像结合起来研究,比较其行为的异同点,或许能有益于榜样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显现,能有助于偶像崇拜不那么的过度狂热。 榜样与偶像是能够结合起来研究的。榜样与偶像的产生,虽然都有其行为作为根本性的条件,但是都有组织者的精心勾画和实施传播。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形成效应,均离不开媒体、网络等广泛传播。尤其是在作用机制方面有着共同性,无论是榜样教育还是偶像崇拜,它要真正起到作用,都必须以认同为起点,以感动贯穿始终,以学习或模仿为结果。 榜样和偶像是能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榜样群体和偶像群体之间有叠合。一些榜样,他们具备了偶像的要素,也有着名利的光环;一些偶像,在利他方面付出了许多。这是榜样与偶像能够互相转化的最重要基础。 事实上,榜样和偶像存在着太多的差异。塑造榜样与打造偶像的动因存在差异。作为塑造榜样的组织者,他们自身必须被榜样事迹的真实性、利他性所感染和感动,用满腔热情宣传榜样的事迹,自始至终把握关键词:引导。打造偶像基本上是商业行为,是社会商业团体和个人从逐利的根本需要出发,他们也牢牢把握一个关键词:迎合。榜样事迹与偶像行为存在差异。榜样的事迹,许多是道德力量所至,偶像的行为,必然以成功为标识,利他的行为与成功的行为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榜样与偶像在传播方面存在差异。榜样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必须,偶像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时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总之,榜样与偶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只能是部分的互相转化。 一 现阶段研究榜样与偶像问题,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考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实施,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榜样教育,较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榜样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巨大的社会转型,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青少年榜样教育处于空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面临新的挑战。”[1] 就榜样的类别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下关注的角度更多的是爱岗敬业、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即便是两种体制下都倡导的爱岗敬业精神,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爱岗敬业的诠释,主要是必须发扬“螺丝钉”精神,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爱岗敬业的理解,更多地指向是在岗位上干出一流的成绩。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关于乐于助人,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小,帮助别人主要是体力的付出和力所能及的接济。市场经济体制下,上述行为当然应该提倡,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巨大,不少人需要得到别人和社会经济上的扶持,慈善典型更有其现实意义。就见义勇为而言,许多先进典型是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是在受到委屈和责难的情况下有此举动的,对功利的过分倚重有时会扭曲人的心理,使一些做好事的人受到伤害。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孝老爱亲等优秀的传统精神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会拖革命的后腿而受到排斥。 市场经济体制下榜样的类别更为宽泛,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人物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这数十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急剧加快,社会上功利至上、金钱第一的观念有着广阔的市场,以失信而获取甚至骗取金钱的事情屡有发生,因而诚实守信的典范更显珍贵和力量。 上面的论述,既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模范具有更为宽泛的类别,他们的先进事迹,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弘扬这些精神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今,科学发展,开拓创新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榜样正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2]另外一方面,社会急需这些榜样作引领,也说明了目前榜样的行为还未蔚然成风。因而,仅从社会风气这一角度探微,就可发现榜样力量的真正显现还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强化榜样的作用力,需要从各个维度进行艰苦的努力。 “当主流榜样教育步入尴尬境地的同时,‘偶像崇拜’却声势浩大地蔓延。”[3]审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偶像崇拜问题,就会发现市场经济体制天然地为偶像崇拜注入了活力。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使无数青少年加入竞争行列,竞争必然会分出高下,过分强调竞争,一定会使许多青少年产生失望、悲观、焦虑等情绪,他们必然会有情绪宣泄,企盼快速成功,希望自己的心结得到呼应和认同。会有一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敏锐地捕捉商机,他们发现了寻找偶像、孕育偶像、传播偶像会带来铺天盖地的经济利益。因此,青少年期望在偶像崇拜中得到认同和宣泄,一定会得到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市场行为呼应。“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负面效应。这种狂热性往往带来一定程度的理智下降,不顾崇拜心理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偶像崇拜愈演愈烈现象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