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0-0174-03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 1.价值取向多元,渐趋理性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给我国传统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开始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正统与非正统等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也不完全认同西方人生哲学所倡导的利己主义;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社会充满责任但又不完全认同利他主义;他们富有激情但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表现出盲从甚至行为冲动;他们既不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也不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而是努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主义回归,努力将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集体利益共同发展。这从奥运志愿者、抗震救灾、舍己救人、激情理性爱国等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观渐趋理性。 2.价值主体凸显,呈现分化 “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这一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意义。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的阶段和状态下也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范畴。除客体固有的属性对价值起着客观的决定作用之外,主体的需要往往影响其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支配和影响着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当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作用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时,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远离依靠、远离等待、远离他人的干涉,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自我,更加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更加自信、务实地去面对社会和未来。追求个人利益、自我独立、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成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主体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利益表达也开始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开始出现分化。 3.价值行为复杂,表现分离 社会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必然会带来大学生的价值行为的不同选择。在政治生活层面,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状态和个体状态下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在集体生活状态下,一旦社会出现事关国家荣誉、尊严和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较易形成集中的政治性表达。而当利益的得失与取舍处于个人和国家之间时,比如在面临投身西部建设和农村支教以利于国家更好发展与就职于大城市效益好的单位以谋求个人更好发展之间的选择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学习生活层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但在具体实际工作面前,不脚踏实地、不勤奋学习、不刻苦钻研、不按规律办事,投机取巧的也大有人在,甚至还有的学生以抄袭作业、剽窃论文、考试作弊为荣,津津乐道于其间的技巧。在社会生活层面,他们也明白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和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对社会和他人要求过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受到委屈时会表现出耐性不够、意志不坚、精神颓废、一蹶不振,甚至还会走向极端。 二、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1.理论素养匮乏导致辨别能力较差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平时主要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忙于各种技能的提高,满足于以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去应对考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更不能理性地看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理论素养的匮乏带来的客观、理性、深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自然容易盲目相信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思潮,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 2.压力过大产生非理性追求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6.5%。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业、就业等各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部分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最终感到郁闷、无聊甚至失去斗志。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他们往往转向非理性的精神追求,较易接受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