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5-0048-04 政治理想信念决定着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以及全面发展的方向,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重大战略的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球新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当今时代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理想形成的规律,创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指大学生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这种向往与追求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指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疑并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受到国际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其形成过程是一个自觉性与依赖性、感性与理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等交互作用的综合化过程。总体上来说,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导性特点,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呈现出功利化和多样性倾向,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的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功利性、现实性以及波动性倾向明显。比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性、现实性以及波动性的倾向,个别大学生明确表示入党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谋求仕途发展,这显然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纲领不符。 二是有的大学生政治信念存在迷茫性与模糊性。少部分大学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国内外文是大非问题的认识上,表现出认识态度的迷茫与模糊甚至错误。如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有的大学生存在“说不清楚”、甚至“不赞同”等的模糊认识。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 三是有的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对宗教信仰盲从。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多元与多样文化的发展,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逐年上升趋势。[1]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就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特点 首先,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特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等等这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规范、功能、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政治情感是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认同与否的态度;政治意志是大学生为实现自己所确定的未来的政治关系、政治生活愿景和政治行为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政治行为则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自己所选择确定的政治理想作出的反应。从这些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的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具有内在各要素的统一性,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协调发展,缺一不可。从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又具有多端性。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可以按照提高政治认知、陶冶政治情感、锻炼政治意志和积极自主地开展政治实践的顺序进行;但也可以从培养良好的政治行为开始,或者从陶冶自身的政治情感开始,还可以从锻炼自身的政治意志开始,最后实现自身政治理想信念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统一。可见,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具有多端性特点。 其次,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不是先天的、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后天社会环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向往,并深信不疑、身体力行的一种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是无法逃避政治生活的。作为政治的人,要形成比较稳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主体的选择、辨别、整合、优化而形成。因此,从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产生根源来看,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是大学生形成政治理想信念的基础。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方面,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和交往,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具有目的性、教育性的实践和交往,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通常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开展的,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目标、政治制度和政治要求的,具有明确的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而不是自发的、盲目的、无组织的,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见,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是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过程。因此,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必须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要求;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必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履行一定的社会政治义务;大学生是否形成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只有在社会政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