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虽然经常使用爱国主义一词,但对于爱国主义的涵义,学术界却存在着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在界定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时,几乎都认为,1918年11月列宁在《皮季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所讲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句话,是对爱国主义的“精辟定义”。但是后来经过校订发现,这句话的译文不准确,完整准确的译文应当是:“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579~580页,人民出版社,1995)此后,我国学术界关于爱国主义的界定有了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爱国主义应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阶级性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爱国主义的本质是人们与各自祖国的一种价值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祖国价值的体验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肯定性情感、行为和观点。也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国家所有公民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是体现这种情感、伦理原则的社会实践行为。还有学者认为,应将“爱国”和“主义”的基本含义结合起来界定爱国主义。爱国,就是爱自己的祖国。主义,就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它是理想、感情、道德和行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 要准确地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厘清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爱国与爱国主义这两个概念有区别。爱国的基本内容是对祖国的热爱。祖国的内容丰富深广,既包括自然要素、社会历史要素,也包括国家这一政治要素,是一个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正如列宁指出:祖国就是本国人民借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散件环境。”(《列宁全集》第17卷,170页,人民出版社,1998)因此爱国是指热爱祖国的国土、人民、国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它不是具体的、零散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或爱国行为,而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它基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第二,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不是同等的概念。一般来说,爱国主义属于在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体系,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爱国主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它强调公民具有热爱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政治责任和义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归属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紧密相关,它要求人们把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看作崇高美德,把卖国、辱国、祸国、乱国、叛国视为对祖国和民族的不道德行为。爱国主义精神既高于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又高于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社会功能的独特性。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国家公民自觉地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素质;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国家公民自觉地恪守爱国主义道德要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在民族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国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能够不断地丰富公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升华民族品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全体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要求 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演化、提炼、升华,特别是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之后才得以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开发和改造祖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治国安邦,施利于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断,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到了近代得以空前地发扬光大。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寻求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力量的领导,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高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它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华民族由贫穷走向富强,由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这是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江泽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1047~10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