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同时也是资源、财富,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竞争力。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出现了某种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业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或领域,即使被人们称作“净土”的高等学校里的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问题。从部分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到择业过程中的伪造证件、改动成绩、随意毁约,无不显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及表现,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找出解决办法,是关系到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失信现象的表现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真诚善良、言而有信的。发生“信用危机”的大学生只是少数,但在大学校园里对此所持的较为普遍的默认和宽容的态度,使得大学生中“信用缺失”现象已经在一段时间里和一定程度上成为习以为常和见怪不怪的事情,并有逐步扩展和蔓延的趋势。大学生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1998年,某高校为了解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32.4%的学生认为作弊很普遍,4.2%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1]。2004年1月,因考试作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名研究生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2]。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考试前准备作弊以及考试过程中可能随机作弊的学生各占12%和36%。很多高校都流传着这样的课桌文学:“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3]在外语考试、论文写作中雇佣“枪手”在大学校园里屡屡发生。有的学生将自己作弊的动机归结为“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吃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严重性。 第二,大学生诚实信用意识淡薄。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子女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学业为目的,以大学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的贷款,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少数不讲信用的学生抹上了一层阴影。根据有关调查,在北京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群中,不还贷的比例低于1‰。但是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北京工商银行有1250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一年后仍有119人未还款,占总数的近10%[4]。《文汇报》2001年6月3日载文报道,对复旦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调查显示,29.7%的学生不了解个人诚信制度,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对如何还贷并不关心。广东省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20%,截止2004年3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贷,违约率达到26%[5]。以上调查虽然仅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高校,但是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第三,大学生虚伪包装误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往往缺乏“人格塑造”的长远眼光,陷入表面“包装”的误区。一些学生为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耍小聪明,在自己的个人履历表上做手脚。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据报道,重庆某大学一名毕业生,在制作简历时把学习成绩全部改了一遍,他还编排了许多子虚乌有的实习经历,并将同学的等级证书、荣誉证书全都借来,改头换面复印,当作“自己的成就”,该校一位毕业生感慨地说,为迎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现在造假的学生越来越多[7]。 第四,大学生合同契约观念不强。大学生中任意变更、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更是突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符合本单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双向选择的权利和义务。既然是以契约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但是,某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契约意识淡薄,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违约责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02年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6.3%的毕业生有过违约行为[8]。违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也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所有这些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大学生“信用失缺”和诚信问题,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纯洁的灵魂,损害着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二、大学生失信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的缺失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严重。如政治生活中,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职务的升迁,欺上瞒下,搞假学历、假数字、假政绩。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财务失真,做假账,逃避银行债务,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等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再加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守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在客观上助长了社会成员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