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1-0051-03 诚信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学生诚信建设功能主要聚焦于大学生个体诚信认知和诚信践行养成。旨在引导大学生诚信的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塑造大学生的诚信情感、意志和行为。 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内容主要涵盖学习诚信、政治诚信、交往诚信等。渗透大学生群体活动的各个领域,而每一领域都生成相应的诚信价值取向和规则,这是现代社会诚信价值在大学生诚信建设中的必然诉求。应通过引导大学生诚信的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塑造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 一是通过设置诚信教育专题将诚信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考试诚信、贷款诚信、就业诚信、交往诚信等教育。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专门设置关于诚信的专题;在专业课、学术讲座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举办诚信教育专题讲座、以诚信为主题的论坛等,针对大学生关注的诚信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给予积极引导和分析。二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生活相联系,把诚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具体化到大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充分激发其主体性和参与性。诚信专题教育不仅要告诉大学生“诚信是什么”,而且要告诉大学生“为何要诚信”,即作为现代社会个体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责任意识。再如,运用教学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展示诚信原则之必需,从而使大学生将诚信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有条件的高校学可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必修课,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相联系,把诚信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 如果说大学生诚信建设主阵地是通过主题教育将诚信观传递给大学生,即旗帜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和反对什么,那么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则是把价值导向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成为价值认知和践行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化与外化、认知和实践的统一。在这一以主导价值观为内容的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能够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情境。无论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把实践活动作为吸引大学生普遍参与的重要途径。在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的大学生诚信建设中,一是要把这些不同内容的创建活动与具体的建设对象和实际相联系,使这一创建活动真正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之中,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诚信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文化讲座、征文活动、辩论赛等活动,以践行大学生诚信为主题的大学生诚信文化节,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原创设计、漫画作品、宣传海报和漫画作品等,既使诚信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又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觉践行诚信认知。例如,在实施“大学生诚信文化”主题设计作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主题设计作品展示大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和感悟。二是要把各种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文化创建活动相结合,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的合力共振。每一层面的大学生诚信文化活动都具有丰富的载体,承载、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考试诚信教育中开展“考的是成绩、试的是诚信”主题活动,开展以“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为主题的大学生诚信宣誓和大学生信用档案联名书活动,等等。 大学生往往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获得自己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通过交流和碰撞达到理解自我和他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人。脱离多样化生活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将演变为“你说我听”的命令模式,这种模式只会加剧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冲突和困惑。日常生活领域为大学生诚信建设提供了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从单一领域向多维领域拓展的途径,有助于把诚信知行养成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过程和具体环境之中。 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需要大学生诚信建设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呈现为多样化的生活样态,它需要用包涵诚信价值等内容的社会主导价值参与其中,否则大学生将在多样化的日常生活领域中面临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困惑。这在于,多样化的生活样态在生成大学生群体的交往主体性之时,也蕴含不同诚信认知和行为在时空和性质上的碰撞,如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其核心是不同诚信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冲突。例如,市场经济下世俗化、功利化的个人主义原则导致个体对物质和个人利益的迷恋,表现为“物本”的功利取向,并从生活世界的经济领域向非功利性活动领域蔓延,这表现为“杀熟”、坑蒙拐骗等不诚信行为。这样的生活世界不仅容易导致大学生诚信养成目标、内容取向上的“移位”,而且也将抵消或弱化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效果。例如,某些所谓“成功人士”的学历造假表面是社会诚信危机,其深层折射出“唯成功论”价值取向对社会诚信的挤压,演变为把成功作为道德诚信的“遮羞布”,这种消极价值导向可能误导大学生的社会道德信仰取向,而这不是用简单的“价值取向不同”能够回应的,它折射出某种程度上的社会道德诚信危机。因此,需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中加强诚信建设,以发挥其有效的引领作用。 引导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建设,要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诚信教育的内化和践行,即把主导诚信价值观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大学生园区文化创建活动就是引导性和参与性结合的典型,它把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具体的生活样态和对象相联系,使这一创建活动真正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要抓好大学生诚信养成的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学生新生入学的诚信养成。大学新生入学是大学生诚信养成的起点和“第一教育”,以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为基本目标。例如,实行“诚信誓言”制度,大学新生用承诺书形式作为不违反诚信原则的宣誓和行为保证。二是评优、贷款和就业的诚信养成。这与大学生的日常交往和生活密切相关,在依托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刚性约束基础上,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专门诚信养成,如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专题教育,以树立大学生的经济诚信、就业诚信、交往诚信的诚信理念。三是专业学习考试的诚信养成。专业学习考试是大学生行为失信发生的重灾区,集中表现为专业学术论文造假和考试作弊,这不仅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容易形成同辈影响,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的集体发生。因此,学校应明确制定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学术规范,并设立学术道德委员会负责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认定与处罚,对伪造、剽窃、抄袭、不当署名、滥用学术信誉等学术不端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