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7-0164-05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年轻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广阔,关心时事,信息灵通,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必须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交往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有表现,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社会稳定和民族兴衰。所以分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思考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民族意识的内涵 民族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初级群体。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该群体存在的意识经过长期互动而逐渐趋同,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对自己民族存在的意识,对自己民族以及自己民族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这种普遍的意识经过慢慢地强化和发展就形成了民族共识即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在民族文化个性和共同特点上的对民族存在特征的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这两个类型的总和。”[1](p33)这里的民族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二是在民族交往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2](p29-30)民族意识的主要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独立自主,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既不主动依赖他国也不被动地受人侵犯。其次,维护自己的优良传统,使其不至于因无谓的丧失而失去文化上的自信与自尊。第三,共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理想,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同的认同对象,使整个民族通过这种认同产生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凝聚力。[3](p15)本文探讨的“民族意识”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国际经济交往的观察所产生的对我国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和民族精神传统的认知和情感,侧重于政治意识。 二、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的侵蚀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1)经济全球化的跨国渗透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观念。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来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活动国际化的结果。尤其是近20年,高科技的发展强劲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向世界各地扩展和渗透,全球市场体系的整合得到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初步实现,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跨国关系正在有力地塑造和影响民族国家的结构、偏好、政策和行为。 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内核构成了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家某些职能淡化,经济自主权日益丧失,对经济事务的控制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国际机制大量增加,功能进一步扩展,区域一体化和“全球治理”导致主权“让渡”。跨国公司对所在国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并且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总之,全球化导致非国家化的趋势,部分主权被削弱或被剥离,经济安全越来越脆弱。“更多的竞争对手、资本的自由流动、更为复杂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众多的跨国公司网络,这一切都使得民族国家难以像从前那样,树立起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4](p533)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利用其强势的经济和文化,宣扬全球意识,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主张以全球主义取代国家主义,以全球意识取代民族意识,企图把一切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1992年托马斯·魏士提出,“主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995年特里戴贝尔进一步认为,“禁止干涉内政已成为国家主权基础上的旧制度。”路易斯·汉金鼓吹:“对于国际关系来说,特别是对于国际公法来说,主权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最好避免使用。”[3](p40) 全球主义思潮使大学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它使大学生的“地球村”意识不断增强,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了人类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权国家的合法性和国民身份危机成了一个时代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宣扬的全球主义、无国界意识、主权“过时”论、限制主权论等观念对大学生颇有诱惑力,与“全盘西化”的思潮互相呼应,日益渗透青年学生的头脑,使他们逐渐增强“世界公民”意识,亲近西方价值观,逐渐淡化国民身份意识、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和西方消费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伴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推销新自由主义及其“华盛顿共识”,宣扬“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拒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宏观调控政策颇有微词。 西方社会的商业文化、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传入中国,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西方经营者们竭力传播一种消费意识形态,逐步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念,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消费世界。一些大学生偏重经济理性,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渐渐淡漠。同时,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收入不高,贫富悬殊造成社会分层,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对我国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西方社会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