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1-0023-04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脉搏相融通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在2004年兴起。在研究中,我们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以2003年到2009年为时段,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题精确检索共获得28篇研究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见,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提出 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阐述,是2004年李焕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1]李焕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但他并没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概念。 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定义,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界定 陈兰荣、张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下定义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依托、主体、中心、导向,定义普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对象,但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需要一个针对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念。 在综合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下定义的基础上,笔者立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下了一个定义,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研究 1.理论依据之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论思想的研究 众多学者论述,马克思主义人本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邱莉丽在《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强调,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的研究,再到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研究。[3]马克思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和“人类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时是从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内容。 笔者认为,学者们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时,混淆了“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和“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的概念。西方哲学人本论思想始于始祖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己”的命题,开始把哲学研究的方向从天上转向了人本身。现代的西方哲学人本论是指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尊严、个人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个人的行动和创造、个人的自由观念的思想。而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内容是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就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实现他们自身的发展的历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由此看来,西方哲学的人本论和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具有本质差别,西方哲学的人本论强调个体的人,而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提出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理论依据应当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而不是学者们所提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 2.理论依据之二:回归生活世界观的研究 “回归生活世界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胡凯在《生活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阐述了“向人生活世界理性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5]他在文中描写到,20世纪初实证主义思潮广泛流行,人们的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科学世界”取代并超越了一切,社会产生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人们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价值与人的问题的研究被遗忘,片面的理性和客观性盛行,在此背景下,西方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呼吁人们重视事实,重视研究价值与人本身的问题。胡赛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提出,如果我们的直观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主观的,那么整个前科学的和科学以外的存有的真理的意义就被贬低了。[6]他强调,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体,人不仅要满足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也要以自身特有的活动来满足人性的需要。之后回归生活世界逐渐成为当时哲学的主题和主导思维方式,引发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