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1-0009-03 当前,全党正在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契机。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大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形势,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性。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与大学生科学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更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密不可分。在复杂多样的国内外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结合社会发展实践,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总要有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最能教育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在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珍惜和把握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个人的学业与国家民族的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时代背景与群体特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意区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着眼教育目标的长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1.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实现教育目标。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倾向于独立思考和选择。教育工作如果不能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成效将大打折扣。而教育者若能转变传统教育工作中“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更多地引入“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同时加强指导,将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清华大学十分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具体活动的开展上,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个基层组织和广大学生自行设计各类有益的教育活动,向学校进行申报,学校主动引导和提供资源并对重点活动给予支持,调动学生深度参与。 2.注意区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教育的层次性是教育对象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由于学习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不尽相同,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正是由于学生内部在思想水平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一部分较为先进的骨干分子,如果能够合理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先进分子带动其他部分,通过骨干分子团结凝聚学生整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清华大学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团支部生活、党课学习小组、党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既保证了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又体现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层次梯度,因而使得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各得其所。团支部生活以全体团员作为对象,充分注意了全体团员“思想水平有高低、活动形式需多样”的特点,采用参观、座谈、讲座、电影欣赏等多种丰富的形式,寓教育实效于活动过程之中。党课学习小组面向一部分积极追求思想进步的同学,在兼顾形式多样性的同时,发挥骨干同学的榜样及带动力量,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以提升同学们的理论水平,为入党做好理论准备。党组织生活是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家结合时政热点和民生大事,反思经典理论和流行思潮,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深化对经典理论的认识。 3.着眼教育目标的长远性 教育目标的长远性要求教育者实现学生当前成长进步与未来长远发展的辩证统一。清华大学围绕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创办了一系列大型报告会和论坛活动,比如时事大讲堂、人生财富论坛、文新论坛、紫荆青年论坛等,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成才观教育,通过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校友来校做报告,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了解时事政策、关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的有效载体。围绕“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目标,组织中美大学生赴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联合支教、“循环经济零距离”等一批实践精品项目,使国家社会的发展现状、劳动人民的民生疾苦为同学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志愿服务是一种有效调动同学参与,使同学树立服务理念与意识的教育形式。“朝夕相伴”关爱空巢老人、“星星雨”关爱孤独症儿童、黄金周校园义务讲解等活动,使同学们通过公益实践,逐步将服务与奉献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