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9)11-0027-06 对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可以说已成为一种热门。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并且注意运用不同方法对当代社会思潮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可观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解析的成果为最多,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解读了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途径和方式,还有不少研究文献专门调查和分析了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具体状况。不难看到,后两方面的研究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变量众多,并且必须依赖大量且长期的实证研究,所以总体的研究质量并不突出。并且在这类研究中,涉及直接的具体的显性的影响途径和方式已经引起人们关注,而大量内在的隐性的影响途径和方式却较少引人注意。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试探性的分析,且称之为内在方式,这些内在方式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影响方式和媒介中。这里想说明的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主要有流行、比较等。考虑到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及统计资料积累,本文主要在解读既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和判断。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主要特点 所谓当代社会思潮,主要指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上所流行和扩散并足以影响一部分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思想理论观点。尽管思潮影响的特点在三十余年中也有不断变化的状况,但我们这里主要将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考察。 1.影响对象的模糊选择和明确制导。社会思潮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化大众与化小众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思潮尤其是政治思潮总是力图最广泛地影响社会公众,即具有“化大众”企图,并且这种企图的存在是绝对的,但社会思潮具体会影响到社会中的哪些成员,这在意图中最初却又是模糊的,它是一个在具体施加影响过程中逐步相对明确的过程。至于这种化大众的程度究竟达到怎样的人数比例为准,更是一个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中都一时很难把握的模糊问题,只能在社会经验层面上,根据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某种流行来做出判断,或者依据在任何场合作随即抽样调查,最后统计结果中意想的人数超过被调查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就可以称为“大多数”或“众多”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社会思潮影响的分众特点,即任何社会思潮都不可能影响全体社会大众,而是仅仅影响它希望影响的那部分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往往是一些社会精英,或者是一些未来的社会精英,最起码也是社会未来的中间阶层。这就是所谓的“制导”,这种制导尽管不那么精确,却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已有研究所揭示的那样,社会思潮通常经过三级层面进行传播,第一级是专业学术界,这是思潮的源头,也是核心层面;第二级是一般知识界;第三级是社会公众。[1]不难看到,通过核心层传播的社会思潮能否被第二层一般知识界所接受和拥护,是社会思潮能否形成的关键。在这一层面,青年学生显然就是社会思潮影响的主要对象。由于青年人(包括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掌握青年人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至于社会思潮影响如何从第二级扩散传播到第三级即社会公众,则是决定某种思想理论观点能否流行的重要表征。鉴于目前知识界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草根文化挑战精英文化的事件,因此,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从第二级到第三级的扩散传播还会遭遇一定的障碍。但不可忽视的是,恰恰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逐步体现,青年大学生在心理预期上已拉近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于是青年学生就成为联通第二级与第三级的重要介质。 2.社会思潮影响的交叉重叠性。这里所谓的内容的交叉重叠性,是指社会思潮内容影响的交相重叠。一种思潮可以同时发散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正如新自由主义思潮一样;不同思潮也存在着一致的影响,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力那样。社会思潮影响的性质归类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思潮本身属性与社会思潮影响后果的性质两者有时存在着不一致性,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的性质也不尽相同,通俗地说就是存在着好因好果的现象,也存在着好因坏果的现象,还存在着坏因好果或坏因坏果的现象。我们可以对有些思潮的整体属性做出否定性判断,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可以从中选择出一定程度的合理因素为自己服务,正如邓小平当年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并不否定资本主义在管理方面的技术和做法,相反提倡我们要积极汲取资本主义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样。[2]进一步看,从社会思潮流行和发生作用的过程看,可能还存在中间变性的状况,最初是具有积极影响的思潮,后来走过了头就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是最初具有消极影响的思潮,由于引领得当,产生了“除掉毒草可以肥田”的效应,甚至发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互替性”。 3.影响方式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交织,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影响途径和方式,如通过直接阅读相关理论文献、有关学术讲座和听课接触、人际沟通与互动了解和接受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还包括现代的影响途径和方式,如通过大量的商业广告、登录境外网站、网络传播、境外的文化产品,如影视、游戏等。可以认为,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受众阅读学术著作、参听学术讲座和同辈群体的交互作用等途径的话,那么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则主要通过网络、文化产品等新路径展开。第二,各种社会心理形式交杂,即社会思潮常常通过各种社会心理形式得以表现。从表象看,社会思潮也是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主要通过一定的思想趋势和思想理论观点作为自己的表现特征。同时它又与其他社会心理形式,如社会舆论、社会时尚、社会风气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这种关联性中,社会思潮主要通过思想理论观点表现出来,或被称为思潮的理论表现是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而社会思潮扩展影响的最重要方式则是通过社会舆论,即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主要方式,最初通过影响少数人的意见,然后缓慢或快速地扩展影响,最后使得一个社会群体中的多数人形成具有行为倾向性的一致性意见。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社会思潮运用社会舆论方式扩展影响的属性还值得进一步分析,它在统合自上而下(常被称为官方舆论)与自下而上(常被称为民间舆论)两种方式时所面临的困难究竟有多少,以及在今天出现大量“网络意见”时的虚实真假难辨,其中既有“沉默的螺旋”,[3]也有夸张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等,[4]还有时下讨论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过时的情况,等等,[5]都不可否认社会舆论这种形式对扩散社会思潮影响所具有的作用,并且正是这种作用,使得思潮获得了社会时尚的最主要机制——流行,即在社会舆论的覆盖下,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借助诸如“从众心理”、“权威认同心理”得以在社会公众中迅速传播扩散,使得某种社会思潮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或政治时尚。不可忽视的是,社会思潮与社会风气也存在密切关系。社会风气作为某一阶段中整个社会或社会局部领域所形成的风貌特征,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由一定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和习俗规范等要素构成,客观上表征着一定的价值、不成文的制度规范和组织形态。也就是说,社会风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相对稳定的,社会思潮所散布的思想理论观点如果缺乏社会风气的底衬和支撑就很难持久发生影响,也难以大范围和深度流行,而一旦社会思潮与一定的社会风气相合拍,它就会转化为稳定的文化形态,成为底色沉厚的一种“酱缸”。第三,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交织,这里所谓显性方式,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技术手段和路径所发散的社会思潮影响;所谓隐性方式,是指渗透在各种显性方式之中,不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描述的一些影响机制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