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9)-08-0029-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次调整。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的实践,揭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曾强调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 这些论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围绕这一任务,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②。新中国一成立,即取消了旧学校的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和国民党“党义”、“童子军”、“军事训练”等课程,开设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课。最初,高校开设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简史”等课程,某些文科院校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在教学组织上,1950年教育部规定,各高校设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在教学方法上,提出纠正教条主义的偏向,主张运用系统理论知识联系思想实际。在教学内容上规定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出选派政治理论水平比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或设专题讲座,帮助政治理论教师备课。 1953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1953年新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并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系统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见表1)。在教学组织上,切实加强学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领导,校长和副校长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对政治理论课师资的培养,适当增加文、史、哲的招生名额,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养。
1956年9月,高教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对四门政治理论课及学时进行了调整,规定各专业一律开设“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而“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门课在某些专业可以不开或选修外,其他专业一律开设。(见表2) 从1949年至1956年的7年多的时间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师资队伍都已初步地确立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初步建立。 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教育部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件。原来开设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这种情况持续到1960年。进入60年代,党开始系统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时期正值中苏大论战,为加强对学生的防修、反修教育,教育部制定《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和《中央宣传部、高校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形势与任务”(见表3)。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法,采取四个步骤教学:启发报告、读书、讨论、总结和解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出教师队伍革命化,要求教师学会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注意吸收做过基层工作的干部、复员军人和参加过两年以上体力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经过训练提高,参加到思想政治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