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意味着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和状态。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1984年4月13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有条件的还可培养研究生。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主要任务更加明晰确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担任着不同的工作、担负着不同的责任。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最大特色便是——主要任务更加明晰确定。 自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改进,任务日渐明确。1986年5月,为了与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总任务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和结合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正确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上来,努力培养出一代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知识分子。这一任务是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并没有专门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此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共识。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积极疏导,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1]100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1]202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高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217这是在学校德育的总体框架下阐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要求。 真正从完整意义上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央16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203-204至此,以“四以”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进一步明晰,更加科学全面,富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确保中央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下发了系列配套文件,其中涉及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这是为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二、主渠道更加健全完备 从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为由主阵地、主渠道两部分构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思想理论教育,其中主渠道建设持续健康推进,日臻健全完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时代特色。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大学生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出了若干规定。自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起,到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提出在高校逐步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85方案”),再到1987年3月和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文,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和思想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具体意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即“两课”课程,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保证。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之一。”[2]147-148并就“两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等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提出具体要求。之后,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和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