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8-0021-06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必要反思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十分重视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希望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既存在着战略设计与宏观运行方面的问题,又存在着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微观层面的问题。 1.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战略设计与宏观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需要与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相配套,需要与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相联系。但是,目前我们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一系统工作中还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系统长远的思考、策划与管理。 一是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缺乏系统化。我国教育方针对于青年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提出了总体的培养目标要求,但缺乏人的成长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目标。这是因为,从青年学生成长的角度看,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向着总体目标不断推进的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发展性及关联性,每个阶段应当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基础都会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形成不同时期的历史性目标。前者是指小学、中学、大学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应具有符合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规律的目标系统性,而我们目前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真空。例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践履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是这一总体的教育目标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没有具体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而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忽视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未突出不同阶段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后者是指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应当有所调整。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具有一脉相承性的系统性特点,但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有现实针对性的不同表述,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是具体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有机衔接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一致,缺乏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宣传等各具体工作部门各自为政,有机衔接不够。教育、管理、宣传等部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同方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所以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部门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学校党团组织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组织机构,二者共属一个系统,工作应该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但目前多数高校两个部门彼此缺乏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分工与合作,造成教学与实践各自为政,造成重复或空白。与此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教育与管理、课内与课外等领域。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学生因缺乏新鲜感而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 第二,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思想理念,这里是指思想行为实践主体对某一具体领域所持有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意识,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当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倾向。 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存在泛政治化与淡化政治两种倾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分工。其中政治教育是有鲜明政治指向性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性,有其独特地位。但在现实中,的确存在泛政治化与淡化政治两种倾向。所谓泛政治化是指用政治教育完全或大部分替代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造成其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素质结构的不合理。所谓淡化政治是指用道德教育、身心教育替代政治教育,把政治教育不加区分地妖魔化为“假大空”,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甚至出现对政治知识的“文盲”。 二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唯知识化倾向。表现为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性,把概念、规范、结论等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忽视理论自身的深度挖掘,使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被教条化,丧失了理论应有的感染魅力;忽视了理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丧失了理论应有的鲜活性: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认知式的理论学习和知识教化,而是理论见之于行动,又指导行动的内化了的思想道德信仰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显性的认知式知识教育与隐性的信仰式育人导引的结合。实践性教育、情感性教育如何与认知性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并且附之以配套的考核方式,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