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6—0883—04 作为研究人们思想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宽度是无法简单化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渗透到了现实社会的各大系统,而且成为人们探索追问的学科领域,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本文力图突破思维方式视角的局限,对原有的、约定成俗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和变革,即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使“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的理念得以彰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 一、哲学上的两种思维方式 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求反映时代精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促使时代、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成为当今的迫切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哲学理论指导下构建,才会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理应依据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这里所说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追根究底之学,它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换言之,特定的思维方式只能用来追问特定的对象。根据思维所追问的对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哲学思维方式分为两种:现成论与生成论。本文正是基于对“现成论”与“生成论”的诠释来解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转换。 所谓“现成”是从逻辑而非时间意义上讲,就是已完成性,它意味着已“是其所是”,即可以问“它是什么”,我们把追问“是什么”的哲学思维方式称为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在现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已完成的,都有一个本质,这个本质决定着对象的“是其所是”。 非现成即“生成”,同样从逻辑而非时间意义上讲,它是未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永处于生成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就不再追问“它是什么”而只能追问它“如何”、它“怎样”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任何自身”——“自己本身”,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相互引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和成为自己的[1]。现成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切换到为知识探究或道德推论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投射下人们着眼于人之“是其所是”之根据,过滤掉了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内涵。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进入受教育者心灵的通道,缩短教育双方之间的“卡夫丁”峡谷,就需要从现成论思维方式之遮蔽或遗忘的困境中走出来。不是以体系建构为鹄的,也不以统一性理论的论证为基础,而是切入生活的细枝末节,彰显人类处境中“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 二、现成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到黑格尔,哲学家们都是将“我自体”和“物自体”看成是已被设定的,不变的现成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阿基米德点作为自己的基石,构建自己的理论,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求、追问“它是什么”(我们称之为阿基米德情节),希望从一个支点推出整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论的传统,它以逻辑概念的方式来规定一切。认为知识是对实在静态的把握和关注,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直接的智慧力量占有知识,通过理性的力量吸收知识,无须经过经验土壤来生成。其实质是把一切都等同于物,因而是现成给予的、封闭的。这种现成论思维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低质低效的主要原因。 (一)现成论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硬性灌输的逻辑必然 这种思维方式凭借着一种阿基米德情节,从一个支点推想出整个世界,一种封闭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德性养成,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由于从现成思维出发,我们把教育重点就仅仅放在理论原则的传授上,致使教育存在一种塑造知识的现象,正如鲁洁所说,“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被虚无化了,教育中的这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正面的作用,自然也不能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缺少对人的关怀,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因此,这种教育阻碍人的德性的发展”[2]。 (二)现成论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超越性的内在根据 从“现成”出发,势必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可以预定的不变的现成存在的机械运动,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取决于部分,部分决定着整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也就从整体转移到局部,认为局部规律认清了,整体的规律也就不言自明。这样,人的素质就可以肢解,教育的过程就可以还原,教育活动可以预成,教育目的转移,为为了实现一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任务,为社会需要服务而培养人。这种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简化成了简单的、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操作的机械运动;势必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社会大系统人为割裂,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做是具有保守性和适应性的工具。按这种思维方式培养的人是具有工具价值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成物”而不是“成人”,因为它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被动的客体,当作物来培养,当作了一个占有政治一维性的单面人,把人看成是可以“预设的”,当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失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生成”性理解上出现偏差,束缚在“现成”论的藩篱之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现成思维范式,对于所有个体成长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这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为企图把受教育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一种被规训的人,进而失去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失去了对社会的判断力,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