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道德进步的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地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科学地认识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而且要自觉地按照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办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1页)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而在当代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选择。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就要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思想比较统一,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有的同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善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轻视社会主义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忽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这是片面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市场运行的有序性。要使市场有一个正常运行的秩序,既要有法律规范,又要有道德规范。市场之德就是关于市场行为应当如何规范,引导市场主体去做应该的事情,内在地支撑着市场运行的秩序。因此,要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就要发挥道德的作用。况且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保障社会主义前途的必要条件,为市场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因此,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同步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逻辑。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关系。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是一场社会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必定是文化活跃时期。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适应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不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不“换脑筋”是不行的。但是,怎样更新道德观念又不能不加以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个人利益获得更多的实现机会,社会利益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甚至各种各样的道德意识现象都会在社会上出现。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势必是多种多样的,面临着相当复杂的道德冲突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第52页)因此,我国现存的道德价值多样化不能变成“多元化”。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道德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把人类社会升到更高水平服务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在全社会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当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人群的差别性,在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不要导向单一,而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要正确处理道德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把对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与对不同层次群众的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总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养成教育相交融、道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连接等原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讲求实效,从而真正高扬起时代的主旋律,创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关系。理想是人的前进路标。在各种理想中,社会理想是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道德价值的源泉,社会理想制约着道德理想。人们总是在自己认定的社会理想激励下,使自己形成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理想人格。一个人越是努力为实现自己确认的社会理想而奋斗,他就在走向理想人格品德的阶梯上攀登得越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就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写下的豪言壮语。许多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历程,足以证明这个道理。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清楚在今天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那么他是不会自觉地履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别干部品德堕落同其“信仰危机”是分不开的。现阶段有的人丧失“精神”,成为金钱的疯狂追求者,这就是在“商潮”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淡化的恶果。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这就为我们明确社会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重视社会理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四,建设和批判的关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要围绕经济建设来进行,着眼于自身繁荣。当前,我们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充实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并非采取亦步亦趋的单纯论证和辩护的方式,不能消解道德的批判性功能。即使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也伴随着对其道德批判。莎士比亚揭露拜金主义是非常严厉的,其效果不是阻碍它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它的改良。面对现阶段我国的道德状况,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反对金钱至上和实用主义等资产阶级道德思想,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如果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抵制不力,任其发展,从眼前看是干扰了经济建设,从长远看是毒害了一代人。当然,批判应当以建设为着眼点,而不是离开建设去搞所谓“大批判”。对以往的道德进行批判地继承,采取分析的态度,吸取过去道德理论中一切有价值的合理因素,这是先进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原则,正确对待外国的道德思想和本国的道德遗产,努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对祖国的道德遗产,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变得更充实,从而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腐朽道德的侵蚀,更好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