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艺术,原是“接受美学”中关于文艺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是作品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意境与结局,也就是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时空,读者可以通过已写出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教育中的“空白”,就是指教育者未明确指出的意思和暗示的道理,它能够激励受教育者广泛地想象,主动地思考,深刻地领会,从中受到启迪。那么,在思想教育中有哪些“空白”艺术可资借鉴呢? 引而不发。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即教射箭的人拉满弓,搭上箭,摆出跃跃欲射的姿势,就象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出去,以便让学箭的人去体会要领。同样,做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循循善诱,启发自觉,让受教育者自己在切身体验中仔细揣摩,领会问题的实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延迟评价。在引用事例时,只讲述来龙去脉,对事件、人物和行为暂不作评价,不急于亮观点、下结论,留出一段“空白”,让受教育者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和辩论。在此基础上,由施教者总结讲评,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抛砖引玉。在思想教育中,有时,高深的道理往往不宜直接灌输。如果一开始就满口大道理,或者故作高深,就会让人难以接受和认同。要深入浅出地讲,从身边、从眼前谈起,让受教育者逐渐进入角色,投入身心,细细领会,然后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得出成熟、正确的结论。 点到为止。对女军官、女士兵和性格内向的同志来说,他们的特点是自尊心强,自我评价高、心理活动不易外露。思想教育中,特别是在讲到他们的问题时,往往只需要提醒一下,点到为止,有意留点“空白”,不必过于深究,把话说穿讲透。这样做,使得他们感情上容易接受,从而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省察,改正错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比较好。 于无声处。上思想教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效果未必好。有时候讲课嘎然而止,于无声处留下“空白”,给人以琢磨思考的余地和联想回味的时间,这无疑会加深受教育者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画龙点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先讲清基本原理,给出条件,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鼓励受教育者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科学推断,得出正确结论。也就是“龙”由施教者来画,“点睛”的工作给受教育者自己完成。 余地生辉。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学习先进模范事迹时,详细讲述几件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声情并茂,慷慨激昂,使受教育者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即使教育已经过去很长时间,感人的场面仍然会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继续起到鼓舞、激励受教育者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余地生辉,余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