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704平方公里①,其人口约300多万,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等。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正式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本文研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中国和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但也受到多种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新加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道德危机以及进行道德重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学习与借鉴。因此,分析并总结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特点与状况,无疑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新加坡政府把包括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加坡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统一指导,全面干预,每一项内容都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把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这是最基本的层次,也是新加坡学校德育目标的出发点。此目标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这种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认识,并不是强调各民族、各文化间的差异及由此而导致的优劣,而是强调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共处应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树立亚洲人的观念。这是为了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性,不致使新加坡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第三层次的目标是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是以前两个层次为基础的。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两个层次的目标都只是手段和方法,第三层次的目标才是最终的目标。可见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出贡献是新加坡德育目标的宗旨②。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紧跟时代,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完善) 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自治时期,小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独立之初,改为“公民”。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这危及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为克服“西化”的倾向,从1972年起,政府提倡学母语,以增强亚洲价值观。1974年,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生活教育”和“公民课”,以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国家的亚洲道德价值观。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种课程,全部以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学阶段,中一、中二开设“生活与成长”、“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可见,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课程由浅入深。每个主题附有具体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道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系统综合) 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3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小学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③。 表1 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推行 年份 2000 2002 2003 年级小一与小三小二与小四小五与小六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10个方面28个德目: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认识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稳定。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④。(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3)规劝: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实践所学到的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4)环境:学校的环境、活动的展开以及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增强在课室内所教导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5)经验:学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和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