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2-0116-04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学校道德教育泛指学校对学生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大致包括对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修养,以最终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教育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1]正因如此,近年来道德教育问题在各国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是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教育一直被视为家庭或个人的事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被看成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自近代意义上的学校诞生以来,道德教育的部分责任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在促进社会道德上,学校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位欧文主义者曾经强调:“学校是近代的发明,这项发明可以与蒸汽机媲美;如果说蒸汽机是近代物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的话,那么学校就是精神或道德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学校是道德世界的蒸汽机。”[2]虽然这种观点夸大了学校的教育职能,但无数事实也证明,在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道德影响是同样重要的,学校道德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有研究表明,对于人的道德发展而言,有三块基石:一是在早期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二是在更加扩展的公共生活中,出于人的喜、怒、哀、乐本性而不断做出同情、共享的反应而掌握的价值标准;三是主动地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加以持守。显然,家庭教育是人的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摇篮,而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则超越了家庭教育中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人的成长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与家庭教育不同的是,学校道德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发展人的,具有家庭、社会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主要体现:一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可控性;二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系统性和递进性;三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过渡性和适应性。[2] 正因为如此,学校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机构,它将世代沿袭的习俗和道德传递给年轻一代,但又“不局限于注释我们前人的古老道德”,同时还着力培养年轻一代批判的理解力,倡导和树立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道德理念。 二、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同分析 在我国,道德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3]与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相比较,中西方学校无论是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和方式方法上,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其主要异同简要分析如下。 (一)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异同分析 1.道德教育内容的相同点。 首先,道德教育的内容分成了不同层次。在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同层次,分别是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如我国提倡的“五爱”,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英国的《道德教育大纲》。各国学校的学生守则、规范等分别属于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三个层次。 其次,均具有公德和私德的教育内容。在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均包含有公德和私德的内容。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使学生养成符合公德的行为习惯;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中国的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等;西方强调不侵犯他人权利,鼓励学生做有责任感的公民等。 2.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点。 首先,中国比较重视私德教育,而西方比较重视公德教育。在我国,由于传统道德以人伦为本位,同时亦有“家庭本位”和“国家本位”的传统,致使长期以来相对更加重视私德教育,“家”与“国”的意识明朗,生活相对丰富,而二者之间的“社会”生活相对贫乏,致使学生社会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和公益心。西方国家学校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公益观念和国家意识,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德教育。 其次,中国道德理想层次的教育比重较大,而西方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层次的教育比重较大。在我国,学校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激励作用,经常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但相对忽视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层次的教育;西方学校比较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因而在道德原则、道德规则上的教育比重较大。